如果问产品经理,他们工作的基础是什么,想必一定是满足用户需求。那么要怎么把握用户需求呢?
常用的方法是对用户进行调研,从用户的角度去理解去把握需求。于是我就突发奇想,能不能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去把握大众的需求呢?正好我也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我谈谈大众为什么需要社交产品,然后我就开始了尝试。
大众为什么需要社交产品呢?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社交产品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那么,随之而来的就会有其他的问题,社交需求是什么?社交需求都有哪些?怎么去理解把握这些社交需求?
一般而言,人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动物本能的天性需求,一种为经过社会化过程而构建出来的社会性需求。社交的需求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分布规律。下面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对社交需求结合社交产品进行分析,以求更好的把握社交产品的发展规律。
一、社交是人类的天性
在众多人类学家的眼中,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的主宰,除却使用工具之外,就是有着一种分工协作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的社交天性之上。《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通过相互“讲故事”来构建出一个稳定的社会网络,使人们的分工成为了可能,同样也是基于人类的社交天性。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呈现出个体化发展趋势。直接导致社交中的身体不在场,因此社交成本逐渐加大。所幸,网络的发展使得社交场所的再构建,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社交产品的发展有了可能。
早期的社交产品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解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交天性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此发展起来的是以通信(电报/电话机/对讲机/手机)为代表的社交产品。落实到早期中国的互联网社交产品则是以QQ、飞信等,主要的功能点体现在对用户即时通讯的需求上,以满足用户身体不在场的社交需求为主要目的。
二、社交是人类的社会性
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新一代社会成员(80后、90后)的话语权逐渐增大,互联网便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当下的互联网社会而言,他们是主要的一个群体。一方面体现为对下一代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为对上一代的文化反哺。他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国进入了小康社会,物质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对生命的束缚与威胁。第二,知识水平提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加大。第三,互联网技术遵循着摩尔定律快速发展,为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第四,个体化的发展到了再嵌入的阶段,需要通过社交来寻求一种归属感。
在这样的语境下,大众对社交的社会性需求逐渐放大。社会性社交需求来源大体有两个方面:第一种可以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解释路径:基本需求构建出来之后,自然而然就衍生出了更加高级的需求。第二种为情景的影响或者是一种场景的需求。比如说与其他个体(同辈群体)的比较,特定的工作环境的影响等等。在这基础之上,社交的社会性需求主要呈现为自我展现和群体归属。
自我展现主要体现为个体对自身的印象管理,是个体对自身形象的再建构。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代表的社交产品有:校内网(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在这个层面的需求上,大众想要重新构建出一种新的形象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延续,或者是表达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因此,就衍生出了“晒”的行为热潮。
群体归属则是与个体化的社会再嵌入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为以共同兴趣或者共同目的为基础社交需求。代表的社交产品为各种垂直细分的社交产品,如基于人脉的脉脉、陌生人社交的陌陌、匿名社交的无秘、游戏社交的YY、基于工作的钉钉等。在这个层面上,大众想寻找一种归属感,或者完成一种特定的目的。也就给社交产品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三、从需求的迭代来把握产品的脉搏
对于社交产品而言,从对人类天性的满足到社会性需求的井喷,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过程。中间经历个各种产品的生生死死。最让人惋惜莫过于米聊的功亏一篑,关于米聊的话题,之前布棉老师在BAT之痛中的腾讯之痛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做赘述。最让人感到振奋的是陌陌的成功突围。陌陌作为一种以陌生人社交为切入点的产品怎么成功的呢?一是对人类社交需求的精准把握。同时,又将社交的需求与人类的另一种根本需求联系到一起,也是对把握用户需求的启发。
对于产品而言,对需求的把握是重中之重。需求的把握是不是有迹可循呢?上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文字就是我试图对用户需求的发展规律进行的一番尝试。目前为止,我得出的成果有以下几点:第一,需求基于人性。需求是由人而发,体现的是人自身展现出来尚未满足的欲望。第二,需求不断迭代。文中对这个方面已经有所交代,需求随着用户的转变而转变。第三,需求可以联结。支付宝9.0中的社交化转型、网易云音乐的社交氛围、小红书构建出来的社交电商等都是在产品上联结社交需求的尝试,且在部分产品中业已获得了成功。第四,需求可以构建。乔布斯可谓是构建需求的一把好手。苹果产品的虽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很多需求都是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一手创造出来的。同样,福特也说过:如果你问你的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第五,需求可以把握如果需求无法把握,产品的成功就真的是靠概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