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写了一篇文章《什么在决定价格?》,说明了稀缺,也就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价格上的地位。
满足别人的需求是有价值的,特别是那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需求。
但是想要找到这样的需求,并不容易。
有人认为自己有的需求,周边的人也有这样的需求,那么别人也应该会有这样的需求。
推己及人确实没错,但是每个人的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其需求自然大有不同。
并且,就算我们观察到的都是事实,也不一定是真相。
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一个颜回偷吃米饭的故事:
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一连七天都没有进食。
子贡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和当地人换来了一些大米,颜回和仲由负责煮饭。
有灰尘掉入到饭里面,颜回就抓出来吃掉了。
子贡远远看到,很不开心,以为他在偷吃。回来对孔子说:“一个人变节了,还算的上仁义和廉洁吗?”
孔子说:“肯定不算。”
子贡又说:“如果是颜回呢?他不会变节么?”
孔子说:“是的。”
子贡就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情告诉孔子。
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者,即使你这么说,我也不会怀疑,肯定另有隐情。你先别说话,我来问问他。”
然后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说:“我梦见祖先将会保佑我们。你煮好饭了吗?我准备先祭祀他们。”
颜回说:“刚刚有灰尘掉到锅里去了,把饭弄脏了,如果丢掉,又觉得可惜。我刚刚就抓出来吃了,不能用来祭祀。”
孔子点头说:“如果是我,也会吃掉。”
颜回出去之后,孔子对众弟子说:“我这样信任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大家听了都很信服。
后面查了一下,才发现这个故事出自于《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
真相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看到的,很有可能仅仅是真相的其中一部分。
稍微调整一下关注点,就会发现世界大有不同。
就像这副图片,如果把关注点上移一点,看到的就是一个少女,如果把关注点下移一点,看到的就是一个老太太。
我们能说这幅图片是描绘的是一个少女么?还是说这副图片描绘的是一个老太太?
如果我们不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陷入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陷阱中。
就如盲人摸象,每一个盲人感知到的都是事实,但却都不是事物的真相。
真相是所有的事实拼凑起来,组合在一起所描绘出图景。
难怪查理·芒格告诫我们说要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
因为每一个学科代表着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事实,更加接近世界的真相。
再回到开篇的疑问,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别人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呢?
相信在你心中,已经存在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