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最喜欢写的作文是《我的妈妈》。翻来覆去的,写了没有二三十,也有十多版,其中“我的妈妈”形象万千,如梦亦幻。
“我的妈妈,青春美丽,保养得体,开家长会,看上去比同学的妈妈年轻许多。四十岁的人看上去还和三十岁一样”---------这是真的
“我的妈妈,英语说得非常好,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教我学。她们单位每次有外宾来访,我的妈妈都会去陪同翻译,每当这时,我可自豪了。”----------这也是真的,虽然她亲手扼杀了我步她后尘报考外语院校的想法。
“我的妈妈,平时热爱学习,是我的好榜样。每天下班后回家后都忙于读书、查资料、写文章。每次听她和别人打电话,说的都是摘要啊,素材啊我听不懂的词”--------这是抄的优秀作文选。
“我的妈妈,工作非常认真,有一次和王叔叔在家讨论工作,边说边倒了一杯咖啡给他。王叔叔喝了一口就喷了出来。妈妈尝了一口抱歉地说:对不起没注意,我把食盐当糖放进去了”------这应该是发生在牛顿爱迪生身上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我的妈妈捧着这些《我的妈妈》们问我:“儿子,你怎么把妈妈写成这样,妈妈在你心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啊?”
我会回答:“您老就随便看看,反正都是我写的。”
如果有一天我的爸爸捧着一篇《我的爸爸》问我:“儿子,你怎么把爸爸写成这样,爸爸在你心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啊?”
我会回答:“您老就随便看看,反正我从来没写过。”
二
我的爸爸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单从外在印象上来讲的话,大体有两种结论,一种是亲戚、朋友、长辈、爸爸同事口中的。勤奋、努力、好学、诚实、低调、和蔼。不会来事儿,不会为了个人的一点得失去斤斤计较;不喜欢与人纷争,不喜欢风花雪月,不喜欢一切不良嗜好。几乎是那个年代农村大学生踏实奋斗,积极建设祖国四化的典型形象。自打我懂事起,压根不需要隔壁小明,一个爸爸就足以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不,其实在我看来,我的爸爸的人生,简直就是一个个阴差阳错拼凑成的 。
比如,虽然我的爸爸小时候没有喊出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从他的名字取意“大东亚共荣昌盛”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胸怀天下,立志干一番事业的主。自小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这个全中学第一名,全镇第一名,十里八乡第一名在党的好政策的关怀下信心满满地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一届高考,然后跟很多电视剧剧本里一样----
落榜了
接下来就是他跟我念叨过无数次的,从被打倒的臭老九家里,从苍蝇乱飞的废品回收站里收集了所有能收集到的古老课本和习题集,重头再来一年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却不料,胸怀天下的爸爸,高考志愿被老八路爷爷偷偷改成了农机专业。
“你是农民的儿子,你所学的一切,将来都要用来回馈这片土地”------爷爷
于是,农民的儿子就来到了江南的一座城市,读了大学,然后留了校、成了这所大学最年轻的老师之一。遇见了一个姑娘,结婚,生子。阳光万丈,挥斥方遒。你以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不,这才是开始。
我的爸爸因为学校里市区太远,生活闭塞,过次长江要两天辞职回了老家。与此同时,原先所在的城市建立了长江大桥,天堑变通途;原来的学校不断扩张领地,已经和市区连为一体。
我的爸爸觉得自己不适合在机关工作,想用自己的专业干一番事业,就调动去了下属某企业,结果企业几乎倒闭。在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后回归了体制内。不久,凭借着爸爸留下的一项专利,那间企业被大公司收购,走上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美日子。
“某某交大厉不厉害?当年他们教授还不是要来听我讲课,教案都是拿的我们的回去教的”现在,抛弃了当初想要安身立命的专业,已经是某专制机关为数不多非专业出身的老头子的爸爸,特别喜欢在我面前回忆往事。“你要好好学学,要是肯下我一半的工夫就好了。”
“我说老爸,要说你厉害,你走远点啊,怎么越过离家越来越近了?”
“你不知道吧?我毕业的时候导师推荐我到北京去实习,那边领导跟我导师说想把我留下来,就问我,觉得北京怎么样。我那时候不知道啊,就回了一句,北京的东西太难吃了,待不惯。”
“你的爸爸啊,没用!”不用说,这就是对于我爸爸的第二种评价了,来自于我年轻好看,会讲英语,工作认真,热爱学习的妈妈。
“相比我的妈妈,我的爸爸相貌普通,不怎么喜欢说话。妈妈经常说他光会造大汽车、大轮船,家里换个灯泡还要搬凳子,不像妈妈掂个脚就能够到。为此妈妈没少笑他是个‘二等残废’。’”-------------作文《我的妈妈》
三
我从小到大学习的环境非常恶劣,所有的老师,不是我妈妈的老师、前辈,就是她的同窗、学妹。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死角的可怕世界,什么今天作业就这么一点,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这次大家考的都不好,明天家长会不开了之类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只要我妈妈愿意,一切秘密在她眼里都不是秘密。
比起这些,更让我觉得深恶痛绝的是我的爸爸。还有他编纂的作业奖惩制度,错题手册,考前突击计划,积分有奖兑换等等。堪比白公馆中美合作所所长般的想象力简直令人发指。更让人绝望的是,每一次事实似乎都在证明,他是正确的。
例如,某次期末考试前,面对他指定的突击复习题,做到最后两道的我忍无可忍,以死相逼换来了一个大考大玩的晚上。第二天其中一道题目居然真的出现了,而且我还没做出来!从此这件事成为了他教育宝典中的经典案例,每年期末考试前必被提起,直到高考前想起依然不寒而栗。
他还干过一些别的事情。曾经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我没买到一本练习册,导致了作业无法写。那是一本莫名其妙热门的练习册,仿佛全市小学生都指着它去考初中。我爸那一日罕见地向单位请了假,跑了几家大书店,不出意料地没有。又跑了几家小书店,不出意料还是没有。接着他问了书店老板进货来源,跑到批发书的门店,依然。。没有。一般说来,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该做的都做了,等几天或者复印几张也不是不可接受的,然而我爸的“犟”劲上来了,他打听了进货的下线,顺藤摸瓜跑了十几里路,去了乡下的某个学校,还真从被他感动的乡村教师那里“要”了一本回来。当我那天放学后从风尘仆仆满身大汗的爸爸手里接过练习册时,感觉有一些话想对他说,但是想不起来要说什么
第二天,练习册就出现了错题。
“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贾平凹《酒》
四
我的爸爸一直以工科男自诩,这一点没错。相对于人类,他似乎更喜欢跟机械和学术打交道。即便在家里,也很少主动说话,很少主动开玩笑,很少陪我玩。他主动做的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督促我学习了吧。
这一点,我觉得一半要归功于我的妈妈。恩,对,我年轻好看,会讲英语,工作认真,热爱学习的妈妈,平生一大爱好就是打击我的爸爸。本着“你开心我就不开心,我不开心你也不能开心”的原则,数十年如一日地乐此不疲。
譬如罢,盛夏的餐桌上,爸爸拿白菜帮子萝卜缨子木耳香菜拌了个凉菜,爱意满满地端给大家,妈妈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说,不吃,还瞪了我一眼说,你也不许吃。热气腾腾的饭桌瞬间就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爸爸一个人“咵叽咵叽”吃掉一大盒子拌菜的声音。
再譬如,小时候我第一次听人朗诵古诗,便是爸爸某次收拾书柜,翻出了一本白居易,不知为何兴致大发,开始朗诵《琵琶行》。什么“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什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什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之前我压根不知道爸爸这样的工科男对古诗词也有爱好,并且爱的如此深沉。然而,家里却无比安静,我的妈妈似乎什么也没有听到,爸爸朗诵了一会,觉得索然无味,也就匆匆“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青春期时,我曾问过爸爸,怎么跟妈妈和谐相处。爸爸淡淡一笑:多哄哄就好了,很简单的。
多哄哄?这似乎不是第一次听到他这么说。很小的时候,跟他去放风筝,看他放的开心,我也硬要放。毫无悬念地风筝掉到了围墙的那一边,要去拿风筝,还得从体育场门口远远地绕过去,或者从半人多高的护栏翻过去。同行的两个表叔那时正年轻,冲向护栏,矫健地一翻而过,但是很快空手回来,说风筝可能卡在墙那边了,拽不动。爸爸看了看我,也跑过去。要翻过去拿,他用双手按住护栏上沿,一只脚踏住护栏下边,另一只脚攀住护栏顶,慢慢地把身体撑了上去。
这个缓慢的动作,让我心底有东西第一次模糊地觉醒了,所以我张嘴喊了声
“爸,慢点!”
他看着我,笑了。
看起来,爸爸也是挺容易哄的呢。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