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初进学堂的熊孩子们,大概还没进入状态,各种“熊”让人头疼。妈妈觉得应该是最近忙于工作,对他关怀少了,孩子缺爱缺交流,心野,磨蹭疏懒,顽劣,真是头疼欲裂,治服这小野狮子,真是每天不能省心。
但是孩子的事总是牵动妈妈的心,妈妈跟孩子总是心连心,妈妈决定找出切入点,构建沟通平台,建立良好的心灵链接,让孩子做好管控自己的主人。
一 最好的生日礼物
前天生日,自己单位送的蛋糕换成了蛋糕券,想想还是买了个小蛋糕犒赏他。下班路上,突然心生一计。
晚上吃完饭,叫他把爸爸和爷爷叫过来,奶奶也在,很郑重的告诉他:“宝宝,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
“不知道。”
“今天是妈妈生日。”
“哇,那今天可以吃蛋糕!”小子的第一反应。
“妈妈有件事跟你商量,你送个最好的生日礼物给妈妈,好不好?”
“好。”
“宝宝乖,宝宝每天做好自己的事,就是送妈妈最好的礼物。你看一家人都在这里,宝宝以后能不能把坏习惯改掉?早上起床你自己主动刷牙洗脸吃饭,下午放学回家自己先做作业,爷爷奶奶不再催你,你自己完成,能不能做到呢?”
爷爷奶奶每天催催催,催不动就骂,宝宝越来越皮,每天骂,他的坏脾气越厉害。看在眼里,心急如焚,知道老人我说不动他们,就来个全家总动员。
我问他:“宝宝喜欢老给人催吗?催了心情好吗?”
“不好,不喜欢催,每天催,宝宝催不动,越来越拖拉,老是不能早点去学校,作业也没准时做好,这是不好的。”
他自己说起来头头是道,从早到晚整个完整的流程,包括放学回家主动做作业,少看电视,就是他的行动总背道而驰。控制型家长教出来的孩子,正确的道理知道,但是在给大人强制的情况下,他会不自觉的产生抵抗力,去缓解自己内心压力,所以做事会往相反的方向行动。
家里老人总是告诉他,宝宝听话,要乖,我就不会生气,你要怎么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每一个环节都要控制,没有放开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把控自己,等到孩子做错了,立刻过来指责。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道理都懂,行动喜欢对着干,叛逆。
妈妈继续说:“宝宝如果能坚持一直做得好,一周后妈妈奖励你,好吗?你喜欢奖励什么?”
看得出孩子得到了自由,松了口气,很开心,他挑选了自己的礼物,让妈妈去买。晚上睡觉主动说:“明天妈妈起床我就起床,你吃饭我就吃饭……”自己安排要跟上我节奏了。
二 做时间的主人
昨天妈妈又冒出新灵感,知道宝宝虽有决心,但是动力不大,不够巩固,准备攻心再进一步。继续开展主题教育。晚上睡觉跟他聊天,启发他:“宝宝,如果你要做好每天的事,你知道怎么才能做到最好吗?”
“不知道。”
妈妈继续说:“如果早上起来,有二十分钟让你安排,你怎么安排?”
“不知道啊。”
妈妈说:“宝宝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比如,起来先用5分钟刷牙,喝水,等五分钟再吃早餐,吃早餐用五分钟时间,你能做到吗?”
他不知道具体时间,但是心里会有个初略的蓝图,有点诱惑力,他跃跃欲试。然后他充满期待的设计自己的“时间的主人”的奖牌:上面要有很酷的图案,中间写着“时间的主人”的字,下面加上很多可爱的星星等等好看的图案,加上美丽的边框,这样就好了,很美了。
今天早上起来,孩子一切按照自己心里的“谱"去做,时间没有浪费,没有拖沓。等妈妈炒鸡蛋的时候,他问:”妈妈,我玩一下玩具可以吗?“
妈妈用这种疏解的办法,激发孩子心里内动力,他就会主动去做好的事情。希望孩子一直保持好状态,当然,需要妈妈花更多心思去理解他帮助他,矫正他出现的偏差,把他引向正确的方向。
妈妈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愿意花心思去“读懂”孩子,记得有一次,孩子把后阳台的盆子收了,奶奶比较夸张的夸奖他,孩子却回答“小意思啦!”奶奶听不懂,妈妈却帮着解读:“宝宝的意思,就是这是小意思,以后长大,他能帮忙做更大的事情。”宝宝听后,一声欢呼扑入妈妈怀里。一句走心的心灵解读,立刻让宝宝和妈妈心心相印。
妈妈喜欢使用正面管教,通过了解孩子的心理表征,根据儿童心理需求,有效地跟孩子沟通,确保沟通顺畅,get到孩子关键点,一矢中的。
提供一个”平台“,以引导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向孩子提问
妈妈就是在为孩子的问题各种困惑中不断寻找突破口,终于得到灵感,寻找有效契机切入,在友好的气氛下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从而激发他内心的荣誉感,激发他内心向好的动力。开启心灵链接,孩子会打开心扉愿意合作。
在事例一里面,以家庭会议这种形式,开诚布公,让孩子感觉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整个家庭的讨论中,在得到理解的情况下,他内心会滋生向上生长的强大力量,他会愿意并努力去成为一个好孩子。
赢得合作,建立心灵链接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要有同理心。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代表你认同或者宽恕他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有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凭力量”赢了“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背后强大的爱,这是孩子愿意合作的基石。
跟孩子产生心灵链接,爱是前提。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妈妈总是觉得孩子是天使,纯真善良,相信孩子一切都愿意做得更好。妈妈相信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探索,探索这个世界。探索的过程出现偏差,妈妈就应该帮孩子做好引导。以爱的方式,让他走向正面。
建立良好的心灵链接,很容易跟孩子产生共鸣,孩子愿意做好自己的事情。
其次妈妈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如果知识不够继续增加储备,以不断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