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长长的菜市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从中间分成了“摊位区”和“地摊区”两部分。
自街道入口进来,两边都是齐腰的摊位,右边一排的摊位上,卖的都是蔬菜,一年四季中,这个季节该有的,这里有;这个季节没有的,这里也有,从来不缺哪个季节的蔬菜。
左边一排摊位上则荤菜较多,依次是油煎豆腐、牛肉、酥肉、速冻火腿、猪肉,活鱼、卤味、新鲜豆花、活鸡鸭等,五颜六色,应有尽有。
商贩们很会招揽生意,看见有人走进来,他们总会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妹儿,想买点什么?小伙子,今天的鱼不错,刚从河里打来的,来点吗?老板娘,需要点什么?大姐,买点酥肉不?刚炸的,还热乎着呢……
相较于外面热闹的摊位区,里面的地摊区就显得安静多了。
地摊区里卖菜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大娘,兜售的都是新鲜的季节性蔬菜和自家做的酸豇豆、红苕粉、自家鸡下的蛋等农家特产。
这些卖菜的大娘并不是以买菜为生,而是在家种地的同时,随季节种一点蔬菜。吃不完的,就从地里摘了,一大清早就背到镇上菜市场,在地摊区里找块地面,铺开一张纸壳或者胶皮,把背篼里的菜整整齐齐的、捆成一把一把的蔬菜,分类摆在上面。然后把小背篼横在地上当板凳坐,默默守着面前的“摊点”。当有人走过来,她们也很少主动招揽生意。
镇上的主妇和煮夫们,都喜欢到里面的“地摊区”挑选蔬菜。因为他们都知道:这里的蔬菜虽然卖相不怎么好,但是纯绿色的,好吃,吃着也放心。
每天早上或下午,买菜的男人女人从摊位区走过来,顺着中间的走道边走边看。看到中意的,便蹲下身去问摊主:“这个多少钱?”得到答案后直接掏钱付款,从不讲价。如果遇到抢手的,干脆连价钱也不问,直接弯下身把“货”先抢在手里,再来排队付钱。
中午,买菜的高峰期已经过去。菜场里稀稀拉拉走动着十来个人。
“咔——咔——咔”,一位踩着高跟鞋,穿着长风衣,扎着马尾辫的中年妇女快步走过来,眼睛在地摊上一溜儿看过去,皱了皱眉,没看到自己想买的,便转身往回走。
“姑娘,要买芹菜吗?” 突然,旁边一位瘦瘦的大娘叫住了她。妇女停下脚步,回头对着大娘笑了笑,摇摇头。
“两块钱三把卖给你,本来是一块钱一把的。就剩这三把了,中午了,懒得守了!”大娘在身后继续说道。
妇女再次停下脚步,转身走到大娘的面前,那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三大把用稻草捆的又嫩又绿的芹菜,一看份量就很足,白色的根须清洗得没有一点杂质。
妇女看了看,大娘的面前就剩这三把芹菜了。她弯下腰拿起三把芹菜,对大娘说:“给我装上吧!”
“欸!”大娘赶紧把手在衣服两边擦了擦,从背篼里拿出一只塑料袋,接过三把芹菜装进去。妇女从口袋里掏出钱,递过去三元钱。
“姑娘,只要两块。我刚才说了,两块钱三把卖给你!”大娘看着妇女,笑着提醒道。
“我知道,本来不买的,但你还是按一块钱一把卖我吧!”妇女说着,把三块钱放在了大娘的手里。
“咔——咔——咔”,伴随着一阵动听的脚步声,妇女如来时一样匆匆离去。
“这——咋个好意思呢!”大娘看着远去的背影,微笑久久地漾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