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情绪这个话题。
情绪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生理产生的情绪,比如说,摔跤会产生痛苦的情绪,酒后会产生亢奋的情绪等等。
还有一种是认知产生的情绪,生理对情绪的出现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样重要的是认知对情绪的作用。
近些年来,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认知革命”,许多理论家认为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和评价引起的,这种观点强调思想、感知和信息如何激发人们的决策、行为和情绪。
当一个人感受到外部刺激后,他对事物的认知,决定了会触发哪种相对应的情绪以及后续的行为。反过来,通过激发一个人的情绪也会影响其对事物的认知。
01 如何通过认知改变情绪和行为?
根据上述理论,不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即信念系统),来改变其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往往对于美食的诱惑无法抵御,这源自于我们对美食的认知是“这个东西很美味,它能让我感到身心愉悦”。
因此,我们遇到美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开心、愉悦,从而行为上会表现出垂涎三尺。
但是,假如我们改变对美食的认知,从健康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认知是“这个东西吃了有害健康,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这样一来我们看见美食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拒绝美食诱惑。
在商业营销手段中也常常给人们植入了某种认知,比如钻石珠宝。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钻石珠宝广告的场景,一位美女与一位高富帅相拥,她的脖子上戴着钻石项链,手上戴着钻石戒指,广告旁白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大家看到这个广告场景后,无形当中就被植入了一个认知“钻石代表永恒的爱情”,在这种认知影响下,必然会给人一种幸福感,愉悦感,从而行为上就触发人们买钻石。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的认知改变一下,换成“钻石的本质就是一块石头,它不产生任何价值,还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去购买它,反而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指数”,这样一来我们对待钻石的情绪就变成了厌恶了。
再往更深层次分析,你会发现,其实我们从出生以后就被社会、周边的环境等不断植入各种各样的认知,从而形成我们每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人平等,但是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阶层差异会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认知系统的差异。
举个例子来说,有的人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 ,而有的人则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更需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让自己名垂青史” 。
这两种认知形成的观念,造成的结果截然不同。
前者庸碌一生,成为被人割的韭菜;后者则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02 如何通过情绪和行为影响认知?
凡事都有两面性,既然我们可以通过认知改变看待事物的情绪和行为,那么反过来,通过情绪和行为也可以左右我们的认知。
比如说,
你与某个异性朋友参加了一场浪漫的冒险之旅,可能就会被植入了“ 找到真爱 ”的认知;
你和陌生人一顿开怀畅饮,就可能被植入了“对方是我肝胆相照的好兄弟”这个认知;
你在一场高端宴会上穿上一件华丽的西装(事实上你可能只是个服务生或者保安),但是可能被植入了“ 知名人士 ” 的认知;
你在一个喧闹的酒吧震撼的音乐声中,就悄悄地被植入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 ”的认知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感性的认知,而非理性的认知。
03 如何不被感性带偏?
当我们处于感性认知的时候往往会被冲昏头脑,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策和行为,那么我们如何能够让自己回归理性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教育
我们之所以会被情绪左右而产生感性认知,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对事物缺乏掌控和识别能力。
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一个人的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提升思维层级,让人产生定见!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普通人在荒郊野外碰到老虎,他的认知就是“我没有能力掌控这只老虎,它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威胁,我要赶快逃跑”。但是如果你从小被教导修习武术,把自己练就成为一个像武松一样的武林高手,那你看到老虎的时候,就不是害怕,而是自信,因为以你的能力完全能够掌控这只老虎。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从小被教导,钱是用来产生价值,而不是用来消费的财富观。
那么我们看到那些商业广告的时候,就会很理性地看穿其本来面目,而不会被植入错误认知,掉入商业陷阱。
二是通过观照情绪回归理性认知。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今天遇到一个人无缘无故冲撞你,你会不会很恼火?
如果顺着你的情绪发展的话,可能就会跟对方杠上,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但是假如当你生气的时候,你按下暂停键,思考一下如果你让愤怒直接发泄的话,是不是就受到了感性认知的影响?
让你愤怒的原因是这个人冲撞了你,但是他冲撞你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他今天遇到了什么特殊事情刺激了他?又或者你之前和这个人有过一些过节?
当你学会这样思考的话,就关照到了情绪,慢慢就会化解开来。
再拿之前的例子来说,当你邂逅了一场浪漫的冒险之旅时,你的情绪会让你感觉“你不孤单,对方让你有安全感,有依靠”,这个时候你同样得按下暂停键,问问自己,这个认知是从哪里来的?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对方真的能给你安全感和依靠吗?你真正了解对方多少?有没有可能对方是伪装的?除了安全感以外,你的择偶标准还包括哪些?对方真的满足你的择偶标准吗?当你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从感性认知回归到理性认知,不会被他人创设的环境所左右。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六祖惠能禅师曾经到一个寺庙拜访另一位禅师,恰逢其讲道,忽然有一阵风吹过,法坛上的帆布随风摆动,有一个和尚就说:“风在动”,而另外一个和尚说“是帆在动”,一时间大家争论不休,这是惠能走过来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各自的心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