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日更,日更千字!这是《30岁不晚》系列的第十四篇。我的目标是写满365篇,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写下去。
“她搞错了,搞什么东西,把客户搞的来回跑,能不能都把自己的活干好”。Y满脸愤怒的在办公室咆哮,我赶忙接过话茬,怎么了,哪里出错了,是什么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不清楚,总之就是出错了,也讲不清哪里出错了!
上班近三年了,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有时则是自己。明明自己脑子中,对事情有个很清楚的景象,但一张嘴,却无法准确的把事件描述出来,无法把真正的问题表达出来。这样的事多了,我终于发现,把事情说清楚,原来是如此重要的一种能力。
上学的时候,老师提到一个说法,叫“真问题”。老师经常说,提出一个有好的问题,往往比一篇文章更有价值,但实际却是,大多数文章要么炒冷饭,要么新瓶装旧酒,要么压根就是一个假问题。上班之后,大BOSS开会,说过一个写报告的理念,可谓异曲同工,那就是不要搞大而全的罗列,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讲好这两方面,就是一篇好的报告了。但实际却是,为了应付领导,于是在PPT里堆一堆数字,然后在方案中,再把常规的动作写个N条,但实际却并没有多少功效。于是我越发觉得,身在职场,与人相处,首先得学会,怎样把事情描述清楚,怎样把问题表达出来,说的正式一点,就叫“有效沟通”。
有个误区,很多人会不经意的陷进去,那就是把说话当作沟通,把说话的量等同于沟通的效率。沟通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传递,在于把脑中的抽象,用具体的词汇表达出来。“说话”仅仅是沟通的形式,如果没有说到事项的重点,没有把事项的前因后果说清楚,那说再多的话,沟通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这就是为什么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A说了一大堆,结果B却理解成另外的意思,结果就是前者懊恼,为何自己说的这么清楚,你还是理解错了!后者无辜,你明明就是那么说的,怎么能怪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任正非有一个管理方法,叫做“对表”,就是传达指令后,必须让下属复述一遍,看看双方是否意思一致。不知道文章是不是在借用任正非的名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对表”的确是很实用的方法。至于检验一个人说的是否清楚的标准,当然是听者是否理解,但往往很多人,都停留在自以为说的很清楚的状态。这里有一个陷阱,或者说误区,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有这种错觉。因为当我们描述一个事项,表达一个意见,安排一个任务时,首先自己脑中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然后又口头描述了一遍,所以自己当然是非常清楚的,因为自己已经非常清楚,所以哪怕只是非常简单的几个词汇,自己都会产生一种表达很清楚的错觉,那只是因为自己脑中已经有了很多的信息储备。所以说,检验一个人说话能力的,就是看能不能准确迅速的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
所以,当别人跟自己说事时,就能看出他的沟通能力,同时要学会“对表”。当然,自己跟别人说事时,更要刻意的去组织辞藻,然后再让对方复述,一是看看自己的沟通能力,二是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
汪小六
20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