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和青春的记忆里,有过很多次坐火车的经历, 有的辛苦,有的有趣,有的享受……以前的人们对于飞机那是听说过没见过,更不要说坐了。 火车是广大人民群众首选或是说唯一的长途交通工具。 我的爷爷家在上海,所以我最早也是最多的关于乘坐火车的记忆,就是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去爷爷家过年。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春运期间的火车票,那可真是一票难求。 记忆中,北京到上海的直达特快火车好像也要十几个小时吧, 更不要说那些需要停靠许多小站的慢车。 买不到卧铺,就坐在座位上十几个小时来到上海。 那时候小吧, 不懂得辛苦, 反正累了就以各种姿势靠在大人身上睡着了。 我一直以为坐火车跟坐飞机的经历是那么的不同, 大抵是因为坐火车少则5,6个小时,动辄十几,二十个小时,还有睡觉,吃饭,上厕所等诸多事宜。 所以坐火车的人,一旦上了火车,找到了座位,放好行李,就有一种天长地久安顿下来的感觉。 铺开各种零食,开始跟邻座聊天。 而坐飞机的人大多衣冠楚楚,高冷不亲近人, 而且飞机一般也就是2-3个小时的航程, 大家随时都有一种各奔东西的感觉。 所以坐火车的人,95%会结识邻座一路聊天,而坐飞机的却是95%不会同邻座聊天。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会相信,那时候的火车除了卧铺,座位,居然还有站票, 居然有人为了回家站上十几个小时。 座位车厢里的拥挤程度,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 两节车厢衔接处都是人,行李架上可以坐人,厕所里也是人,座位底下那狭小肮脏的空间,居然还可以睡人。 可是我告诉你,当你在闷热,拥挤的车厢里站了几个小时后,可以平躺在座位底下绝对是头等舱的感觉。 我的老妈当年曾经从沈阳站了将近10个小时回到北京,因为站票比坐票便宜10块钱, 这样她可以给她的女儿买一个生日礼物的娃娃。 但是她一辈子没有跟我说过“我爱你”。
时至今日, 中国铁路系统的高速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高铁之于现在的国人,已经是稀松平常之事了。 对于我们久居海外的华人,那绝对是高大上的新鲜事儿。 今年暑假带着女儿回国探亲, 从北京到西安的短途旅游, 来去都是火车。 去的时候,坐的是夕发朝至的软卧; 回来的时候是时速高达300公里的高铁, 过足了火车瘾。 想当年,软卧可是高级中的高级交通工具。 最早的时候,有钱都坐不到, 而是职位要够一定的级别,单位开了介绍信,才有资格坐到。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了, 软卧是有钱就能坐,但是在90年代初期,能坐软卧,那也是相当舒适的。 在北京火车站,以前的软卧是有单独的候车室的,所有车次的软卧均在软卧候车室候车。 里面有红色丝绒面的沙发, 扶手的位置还铺了白色蕾丝的垫子。 因为人少又干净, 跟外面其他各次列车候车室里的吵闹和肮脏, 简直是天壤之别。 轮到乘坐的火车开始检票了,就在软卧候车室里提前检票,然后顺着专用通道,可以提前到达停靠的列车,再一次避开拥挤的人流。 火车的布局一般是软卧在列车的中部,一头埃着列车长办公的车厢,一头接着餐车。 所以,即便是座票或卧铺的乘客,前来就餐,也不会穿过软卧车厢。 简简单单一节餐车,就把软卧和其他车厢隔成了两个世界。 小时候坐火车时, 隔了餐车,偷偷的向另一侧的软卧车厢望去,虽然也没有人硬性阻止乘客穿过, 但感觉那一侧整洁又安静的车厢,一个个小门紧闭的包厢,连过去探一下险的勇气都没有。
如今的软卧,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高级和神秘。 这次,我们乘坐的开往西安的整个列车好像都是软卧车厢了。 高速发达的交通和经济, 拉近了上层和下层的距离。 曾经高不可攀的软卧, 如今已经是平民百姓,随意享受的寻常交通工具了。 还有个小插曲, 火车启动一阵后, 列车员过来问“隔壁包厢有一个下铺空出来,有没有上铺的乘客想换到下铺”。 我们家来自加拿大农村从未坐过火车,更别说软卧的乡下小姑娘在上铺跟小伙伴玩的正欢。 听明白了列车员的问话, 嘟囔道,“有谁会那么傻,把那么好玩的上铺换到下铺去……”
从西安回来,乘坐的是时速高达300公里的高铁更是令我们开眼。 首先因为很多城市的高铁火车站都是后来单独修建的,所以高铁火车站很新很大,而且设计现代又合理,颇象机场候机楼。 进到高铁车厢里, 座位干净整齐又宽敞, 比飞机座椅还舒服。 虽然在这么高的时速下, 但是列车很平稳, 如果不是看到窗外飞速向后倒去的景物,你几乎感觉不到火车是以如此高的时速在前进。 西安到北京铁路距离大约1160公里,虽然中途停靠了两站,我们仍然在4个半小时抵达北京。 特别欣慰的是从候车室到各个火车车厢,到处都有免费的开水提供, 彻底安抚了我的中国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