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婴幼儿出生后,离开了妈妈的子宫那种包裹的熟悉环境,第一次出现分离焦虑。
有经验的产科护士或者过去的接生婆,会把新生儿包裹的像个小蜡烛或小粽子,这种紧紧裹住的感觉如同回到了妈妈的子宫,安全感增加,新生儿容易入睡,容易止住啼哭。
2
断奶或者上幼儿园,也会有分离焦虑。
母乳吃的多且过度依恋母亲,或者只依恋某一个看护者的孩子,是敏感而且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这种情况,断奶时,最好不要选择亲子分离的方式。容易给孩子内心留下巨大的恐慌和不安。选择涂辣椒或者比较重口味的东西涂抹最好。难吃了,孩子会自动远离。
小区里有一阵总是听见一个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喊“妈妈,你不要走”。这是严重的分离焦虑。如果没有合适的安抚,成年后也会出现。
有些男人失恋或者离婚,会丧失意志或者报复爱人,除去所谓的控制狂常态,还有深层的分离焦虑,强烈的被抛弃的那种分离焦虑。
女人这种情况更多,因为女孩子的养育环境,和女孩天然的共情能力,使这种依恋关系更高。
这也是现代女性即使受了教育,经济独立,却依然依赖婚姻或者依赖丈夫的深层原因。
3
去幼儿园也是如此,孩子离开熟悉的养护环境,会出现极度不安,也是很正常的。
这种状况可以选择“适度上学”,就是孩子如果不喜欢,可以选择上半天,上下午轮换上,隔一天一上,或者按照孩子的心情,想上就去上。不想上,就在幼儿园窗外玩。
德哥一两岁,就经常去幼儿园玩,然后两岁半开始上小小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去,所以上幼儿园对他就和去游乐场玩一样。
但是幼儿园里,常常尿床,尿裤子,在校门口磨磨唧唧,在班里哭,在校园里哭的孩子还是很多。
这是孩子的内心,对新环境的恐惧,对依恋者的不再信任,共同作用的外在表现。
4
成年人也有这种分离焦虑。
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不仅是传宗接代和社会链接,更多的是童年亲密关系的延续。
本质上这是从幼年的时间潜伏到成年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本人就是这种分离焦虑的代表。
幼年时的很多记忆都与这种分离相关,一个是周围环境的不友好,另一个是对母亲的依恋,只是母亲的心理知识有限,她要么选择悄悄离开,所以我醒来后也有大哭大闹,爸爸不得不领着我去上班的记忆。要么她会说“我女儿最坚强了”“不要那么爱哭”“干点别的事就好了”,这种话并不能消解我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所以这种分离焦虑,和对依恋者的不信任,就潜伏下来了。
学习心理学知识,第一个就会从分析自己入手。
慢慢的,这种分离焦虑就浮现出来。
5
有一次,德哥去上暑假夏令营,我唠唠叨叨说了很多注意事项。
德哥说“妈妈,你再这样说,我会害怕的”
然后,我想了想。
其实是我的担心和焦虑在表现。
我很诚实的告诉德哥“这是我没法离开你,其实外面挺安全的。就算有危险,也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只要你自己多注意,大部分是可以自己应对的,如果自己不能应对,就去找老师,或者找熟悉的大人。还可以给家人打电话”
“但是,你要明白,这是我在焦虑,总有很多情绪会涌上来,然后莫名奇妙的恐惧就发生了”
德哥说“明白了,自己出去是有危险,我自己需要多操心,也要按时回来,要不我妈妈会担心”
6
“我妈离不开我”
成年人的分离焦虑,不要传递给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只是有些人就是会带着这种不安和恐惧的心理,即使是父母,也有需要安抚的心,即使不能安抚,至少需要明白和体谅”
我常常会给德哥提及“妈妈,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妈妈的,也是从婴儿,5岁,十岁慢慢长大的,是肉做的,会疼,会难受,也有喜欢和害怕”
不做封神的父母。
成长,是互相的,也是终身的。
6
分离焦虑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依恋关系的恐惧。这是对依恋者的不信任延伸出来的。
有些人极难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表面看是不负责任,内心能量更倾向于这种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恐惧。
外在表现是“需要亲密关系,但是内心又不信任这种亲密关系”,恋人永远未满,除去对新鲜感和欲望的满足,也和这种亲密关系的安全感和信任度非常低有关。
爱,不是表面那么简单。了解了自己的心,才能找到爱的接口。
治愈自己的,一定是自己。
我们注定要在这个世界走散,每一次相遇又都是久别重逢。
珍惜当下。
这是治愈分离焦虑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