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是伍绮诗(Celeste Ng)耗时六年完成的小说处女作的中文版名字。我很喜欢。无声与告白,这两个对立的词,一静一动,却营造出强烈的悬疑感,再配上底下的这行小字:“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把我牢牢吸引住了。
翻开第一页,小说的第一句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我已经不能自拔了。莉迪亚是谁?他们又是谁?莉迪亚为什么会死?他们为什么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读完小说,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莉迪亚刚刚过完她16岁的生日。她的爸爸叫詹姆斯,是一个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她的妈妈是美国人,叫玛丽琳。她还有一个哥哥,叫内斯。一个妹妹,叫汉娜。三个孩子中,只有她继承了妈妈的蓝眼睛,所以她独得父母的宠爱,也背负着父母的各种期望。在各种压力之下,她最终选择了在夜半时分,走向码头,走进湖水里……
但作者要讲述的不仅仅是莉迪亚的故事。正如英文版书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故事里充满了各种迷人的细节和交织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不少思考的视角:婚姻选择,家庭养育,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等等。但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萨迪亚的突然死亡撕开了这五口之家看似正常和平静的生活表象,让同一个屋檐下每个人面临的期待、冲突和反应都真实显露出来,非常有冲击力。到底该如何面对期待呢?
玛丽琳是完全的对抗模式。母亲的期望她能围着“房子、丈夫、孩子”规规矩矩过一辈子。但玛丽琳骨子里不认同母亲,从未接纳过母亲。所以,她要离母亲的期望越远越好:她学习物理专业——同学全是男性,梦想当医生——同事几乎都是男性,嫁给了来自中国的二代移民詹姆士——只因为她从没见过像他这样的男人。她在惯性的对抗中形成了非常自我的思维方式和强势的养育方式。所以在婚后,她会突然大胆而坚决的抛夫弃子去追逐自己的医生梦,当梦想破灭时,又把这个梦想转嫁到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眼中的女儿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她从没有真正“看见”过女儿,理解过女儿。
詹姆斯则采用的是主动隐匿自我模式。他是黄种人,东方人,在美国这样一个金发碧眼西方思维的国度,他以自己的不同为耻。于是他很小就不再跟父母说中文,研读美国历史,异常努力得到留校任教资格,极力把真正的自己藏起来甚至忘掉。他永远都在说,大家认为,大家都说,其他人都在做,他终生的目标就是要模糊差异,融入人群,像其他人一样生活。连他娶玛丽琳做妻子,也是因为她在人群中那么普通,站在他眼前时,他竟毫无印象。他也这样教育和要求他的三个孩子,提醒他们去交朋友,做合群而不是孤独的人。在莉迪亚出事以前,他一直以为自己对莉迪亚的塑造是成功的。
莉迪亚作为玛丽琳和詹姆斯最宠爱的女儿,在父母的强势关心之下,选择了自我牺牲模式。这样的模式始于她五岁那年玛丽琳的离家出走,她恐惧失去,所以在玛丽琳回家后,她就决定今后要完全依照母亲的心愿生活。她的人生自此分裂:内心不愿意额外增加学习任务,可嘴巴里却说,当然,我愿意;不想回答父母的考问,嘴里却说,再问一个,再问一个;讨厌父母每年都给她买书当生日礼物,却带着假笑说,我喜欢,我喜欢……为别人而活的人生是压抑的,按照父母的意愿时刻在表演的人生是痛苦的。哥哥内斯成了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可是当确定哥哥也要因为上大学离开这个家时,她被压垮了。
内斯是这个家里真正能跟莉迪亚沟通的人。他曾经因为嫉妒父母给莉迪亚那么多的关注与宠爱,把不会游泳的莉迪亚推到了湖水里。慢慢地,他开始有点同情莉迪亚,他安慰莉迪亚说,太多的爱总比太少的爱要好。可当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承载了莉迪亚的太多信任时,他感受到不安。他选择了独善其身的逃离模式:父母不支持他的航天梦,那他就自己上网做研究;没有人分享他成功的喜悦,那就一个人坐着窗台上看星星看月亮。当他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巴望着开学,他只想自己离开,越早越好,离这个家离莉迪亚越远越好。莉迪亚死了,他震惊了。
汉娜是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一直被家人忽略,但她知道自己内心对爱的渴望,从未放弃过努力,属于积极争取模式。家人吵架的时候,她就躲在桌子下或者蜷缩在床上,想象与母亲相互安慰的情景;莉迪亚写字时,她就安静的倾听笔在纸上摩擦的声音,借此表达自己对姐姐的支持,虽然姐姐从不知道;莉迪亚自杀后,她主动拥抱了玛丽琳;搂住了詹姆斯的脖子,请求他像小时候一样多陪自己一会儿;她还试着靠近内斯,跟他坐得近一些,倾听他的心事。在莉迪亚死后,她成了这个家里的催化剂。
五个人,五种面对期待的方式,都是属于个体的自我选择,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也带着种族、文化和性别的印记。随着莉迪亚的死亡,这些选择被放大,被聚焦,被思考,也在无意和有意中被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说,莉迪亚的死,像是终结,更像是一次关于期待与选择的无声告白——期待是他人给的,但生活是自己过的;你左右不了他人的期待,但可以倾听自己的内心;你也许很难改变他人,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经历,思考,然后,选择继续或者改变。只要活着,那些期待就还在,对自我的找寻就不会停止,如同一场博弈,持久而深沉。这是终其一生的课题,必须由你自己去完成。
只有你,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告白,也只有你,能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希望你不会被他人的期待压垮,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