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讲,读过的书很快被忘记了,读和不读好像没什么区别,那到底还要不要读书?我的答案是读书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为了忘记的,要是看过的每本书都记得,就好比吃过的食物全部都储存在肚子里一样,是会被撑死的。把有用的,有营养的东西留下,才是吃东西的目的,也是读书的目的之所以在。
读书的层次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自己原本不知道的东西,这个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比如你看本历史书,知道了一件没听过的历史事件,你看本美食书,学会了一种新的烹饪方法,这些东西都属于知识。事实上,一个人是不是有文化和学历的高低是没什么关系的,可以被称作有文化的人就是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多的人,哪怕你比一般人多知道几个地名,多知道几种食物的名字,那就是地理学家和美食家,就会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专家。所以很多时候书里面的东西被我们忘记了是不必苦恼的,如果你不是为了专门要做学术研究,要在哪一方面有所作为的话,忘了就忘了吧,因为读书还有比知识更高层次的东西,那就是自我发现以及探寻智慧的过程。
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自己原本有的但是却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你读到了自己一直想表达却表达不了的东西,作者通过文字把你内心那团混乱的心绪给整理出来了,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你面前,把你思想里的那颗种子给激活了,让它逐渐生根发芽,甚至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是读书最大的意义和快乐所在,这个过程就叫做发现智慧。一个人读书如果自己内心一点东西都没有的话,你从来没有思考过,从来没有感悟过,那不管书中的东西多么精彩,多么深刻,其实你是看不到的,看到的也只是肤浅的理解,和你绝对产生不了思想和灵魂上的强烈共鸣,看过等于没看。你能看到的一定是自己原来已经有的东西,只是那个东西不清晰,不明朗,还处在沉睡混沌的状态,还没有伸展开来,当你读那些作者的作品发现原来你也有这个东西,你思考过的他们都思考过,文字给你的穿透力让你有如醍醐灌顶般彻悟的感觉,这时你内心的东西就已经被唤醒了,这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智慧觉醒的过程。这种收获也是最持久,最不容易被人遗忘的,因为它本来就长在你的灵魂深处,被你发现了,就永远只属于你。知识可能会被忘记,但智慧将永存心底。
所以古代的圣人读书讲求明心见性,西方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也是围绕着一个我字研究了上千年,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我们从书中拨开密密麻麻的丛林,从那些古圣先哲的文字和思想中最终找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就像一束光照进灵魂最深处,从此我们整个生命就都被点亮了。古人遍寻桃花源而不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座桃花源,唯有不断发现自我,通达自在圆融,才能找到那个落英缤纷,桃花夹岸的纯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