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活在儿童的世界,那里没有财务问题。回避谈论金钱,并不意味着金钱的问题就不存在,甚至金钱的问题在默默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重要的生活决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模棱两可地用一些浅显地思考一笔带过了金钱问题,实际上,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金钱,以怎样的方式去谋生,并且理清楚金钱与情感的关系。
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结果,比如,对于金钱回避型的人来说,他们的认为金钱是肮脏的,他们都对金钱充满了害怕、厌恶与焦虑的感受,他们将金钱与负面感受联系在一起,觉得有钱人都是贪婪的,金钱会腐蚀一切,相信钱越少人就越舒服自在。在与人的交往中会回避谈论金钱,当他们手里一旦有钱时,就会快速地消费掉它,但同时,他们可能又会渴望拥有金钱。
当一个人对金钱充满了害怕、厌恶与焦虑,或许,这种害怕、厌恶与焦虑并非全部的真相,而是他的心理现实,这种害怕、厌恶与焦虑会阻止他去看见更多的真相,他会受困于他的心理现实。
举个例子,这是在《心理咨询中的财务议题》中的一个例子,一个年幼的孩子,他看见父母每天都受到富有房东的侵扰,那他可能发展出“”富人都是坏的“或者“”富人只关心金钱”的金钱脚本,在发展出这个金钱脚本的上述情景脉络中,这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富人在房租上对待父母的态度非常苛刻,他们可能发展出的信念就是“富人只关心金钱”。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这一观点并不是在所有情景中都成立。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可能需要去探索,你内在的金钱脚本是什么?这样的金钱脚本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是痛苦、厌恶、眷恋、恐惧、无力、内疚、羞愧、羞耻,还是什么?为何会形成这样的金钱脚本?这样的金钱脚本在你当下的生活中使你形成了哪些不可自控的与金钱有关的议题?是因为眷恋而舍不得丢弃任何物品的囤积习惯,还是因为焦虑而不可自控地购物?亦或者因无力感而无法获得工作性的收入,只能依赖他人,担心失去他人的支持自己没有办法活下去?或者我们只能用给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并让他人因钱而不得不依附我们,我们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维系着一段关系,我们背负着沉重的代价,一边给予一边又希望着他人能够不再依附自己,却又恐惧他人不再依附自己。
当我们可以去面对自己内心与金钱相关的种种情感,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可能我们不得不去直视我们一直以来浅尝辄止地与金钱有关的议题,我们是否看清了自己的内在剧本,我们又如何走出过往的剧本,掀开那些盖在我们身上的即在保护我们又在束缚着我们的防御之衣,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地独立行走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