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二字逐渐退出了年轻人的生活
小敏是幼儿园老师,一天很无奈的摇摇头说,自己读书的时候念的一首儿歌,现在教给孩子听了以后,孩子们都很茫然,问了她很多问题,比如爸爸的兄弟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孩子们的答案就是那些统一叫叔叔阿姨。原因是孩子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亲戚,所以不知道怎么称呼,这种现象叫“断亲”。
2022年新年伊始,南京大学诚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让学生做了关于当代的年轻人“断亲”这一社会现象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与自家亲戚有偶尔或者一年联系1-2次,更年轻的人几乎不联系。
在传统的印象里里,每个人都有三亲六戚,
在人情社会里讲究礼尚往来,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与亲戚走动,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吃吃喝喝,看起来十分热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走亲戚了,节假日要么外出旅游,要么宅家做自己平时没有做的事情,亲戚之间别说走动,电话都懒得打一个。有时候跟随父母去亲戚家串门,也是独自在一边手机也不与亲戚有交流。
这种“断亲”并不是年轻人的病态,而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也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断亲的生活让年轻人更加放飞自我了。
01、不用千万里的赶路去赴一场亲戚的串门子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一到传统的节日春节,各种交通运输就火起来,飞机票提前20天放票,火车票,高铁票,汽车票提前半个月放票,高速路口统统放行。这些现象就是让在外务工的人赶回老家去与自己的亲人,与亲戚们团聚。年长一点的人很是激动,可年轻一点的人,在长途的奔波中非常厌烦。哪儿都拥挤,买票拥挤,车站拥挤,机场拥挤,高速路上服务区拥挤,饿了吃碗泡面都要排很久的队,这种感觉让年轻人生厌,在路上与大人拌嘴闹得很不愉快。
千里奔袭在老家睡了一个囫囵觉,就开始一家一家的去走亲拜友,结束了有开始重复来时的模式。
耗时耗力的一场奔赴越来越被年轻人嫌弃了,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去和一群不熟悉的人相聚,喊不出来亲戚,让年轻的人在这场单项奔赴中显得格格不入。
于是在他们成年有独立生活的时候选择了断亲,选择在节假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那种双向奔赴的约会。看看他们晒出的朋友圈就知道,在自己舒适的环境里,喜欢的生活里那么的惬意,酣畅淋漓。
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选择才会全力以赴
02、不用接受来自亲戚的刨根问底
长辈关心晚辈在中国人眼里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有时候的关心却让年轻人很恼火,比如说当你在读书的时候,一到聚会就会问你考了多少分,在班里排几名,写了哪些才艺。学习好的听到舒服的赞美声,学习差就会听到表面是你要努力的鼓励话语,实则是看不起的反话,让自己的父母很没有面子,自己也很尴尬的一幕。等到工作后,就要开始问,在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工资多少,听了后要分析一番。工作两年后就要开始催婚,一套一套,一环扣一环,让年轻人揣不过气来。
为了不去应付这种不回答很没有礼貌,回答了让自己难堪的人和事,干脆就断亲了,不再去了。工作不满意自己重新选过,民营干着不舒服就考研考编制,想恋爱了就参加各种相亲活动,总之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没有亲戚嘴里的糟糕情况。
生活是自己过自己的,而不是在别人嘴里过的。
03、不用与亲戚攀比
很多大家族在过年这几天就是汇报各自在外打拼的成绩,赚到钱的那就是风光无限,回到老家开始张罗各种活动,把老家的房子返修,赚的多就在村里,乡里大肆布施,什么修路啊,建祠堂,大摆筵席给老人发放福利等等然后让后辈们当成崇拜的偶像,天天被请神似请到各家当座上宾。当然在外没有赚到钱的就是被人翻白眼的人了,亲戚嘴里就开始轮番的对比,自然亲疏关系也就出来了。嫌贫爱富毕竟是每个人骨子都存在的,有的表现强烈些,有的隐忍一些。在努力的打拼不是去与亲戚攀比岁的车价位高一些,房子买的大一些,银行存款数字多一些。打拼的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适一些而已。
攀比是亲戚之间内耗是伤害亲情的武器。
与其彼此伤害,还不如断亲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现象也随之而来,在人们经过筛选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妨碍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是可以存在的。
断亲现在在当下的年轻人的生活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