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阳妈
很多人纠结学习是快乐还是痛苦,我认为毫无意义。
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努力,所谓鼓励孩子学习,其实就是解决孩子为难情绪,让孩子有兴趣去学,体验到成就感,自然就会感受到快乐。
孩子语文老师在群里留了10首古诗作业,让孩子们近期背会,我让女儿看老师留的作业。
女儿:“这么多啊。”
她看了一下古诗,除了咏鹅,其它都不会背,有为难情绪,嫌多。
我说:“咱们每天背一首古诗就可以了,慢慢来,老师也不是让一天背会。我们先不背古诗,妈妈给你讲小时候的故事。”
女儿自从上小学之后,特别喜欢问我上小学的事情,所以我每天讲一些趣事给孩子听。
妈妈小时候看到天上的月亮,妈妈走,月亮也跟着走。村里有个叔叔告诉妈妈,月亮一会跟你回家。月亮跟着妈妈回家,妈妈还是有些害怕,妈妈边走边看,月亮真的跟着妈妈。后来进家门,发现月亮没进来,妈妈才知道月亮在天上,不可能跟妈妈回家,知道那个叔叔逗妈妈玩。女儿觉得好玩。
再给你讲一个别人的故事,唐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也特别好玩,他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她以为月亮是白玉盘,后来,他想不对啊,不是盘子,应该是镜子,这个镜子在天上飞呢。他也把自己的趣事记录下来,起了个名字叫《古朗月行》。然后把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这样讲完女儿联系故事,很快就读出来,然后记住了。
我们国庆回姥姥家,妈妈从初中住校,少年的时候,离开姥姥家, 那个时候还是个孩子的模样,现在妈妈变老了,不是以前的样子,不过妈妈头发还没白,像爷爷那样的白头发,就变成鬓毛衰了。回姥姥家,妈妈不说普通话,说乡音。
村里的很多儿童看到妈妈,乡音没改变,可是我不认识你呀。有可能会笑着问妈妈,你从哪里来的,还带着两个孩子,这两个儿童是哪里来的啊?你旁边爸爸叫什么名字,鬓毛衰的爷爷是谁啊?我们回姥姥家看看会不会碰到这些事。
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也是小时候离家老大回,遇到的事情,妈妈给你讲讲,你听听和妈妈讲的故事一样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女儿听完,她说故事一样。我说,人家不像妈妈说地这么啰嗦,人家的故事短,咱们记住他的诗就表达了妈妈的故事。
再给你讲一个更好玩的故事,有一年,春天特别美好,妈妈晚上睡的特别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听到到处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想起昨天晚上下雨了,妈妈在院子里种的花有没有落下来呢?开窗一看,花儿都还在,没有吹落多少,虚惊一场。
不过妈妈不会写诗,那些诗人会把故事变成诗,你看孟浩然人家会描述,这叫《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我:“我们看看老师留的10首古诗,都是啥内容呀,今天挑一首你喜欢的背。“
女儿:“妈妈这不是你刚才讲的故事,有三首诗,我知道了。“
我:“我们背古诗就是学习人家的简洁语言表达,不像妈妈这么啰嗦讲故事。 “
女儿:“三首,加上咏鹅,我知道四首古诗了。”
我:“背古诗难不难?”
女儿:“不难。“
我:“学习古诗,就是了解这个人的趣事,这个人的语言,然后自己也会应用。“
女儿:“妈妈,你用乡音给我读读这四首诗。“
我:“可以啊,妈妈用乡音背,你用普通话背。“
女儿:“好。”
很快就记住了这四首诗。
今早起来,我学着小鸟的叫声:“听到了吗?处处闻啼鸟,看看昨天晚上下雨了,有树叶落下来吗?背一遍《春晓》,女儿很高兴背了一遍。
我相信她现在记住了,但是后期还会忘,但是头脑中有故事,有情景,再去复习和记忆会容易很多。
说到底,孩子不爱学习,很多时候就是卡在情绪上,没有动力去学习。学校那么多学生,老师不可能,也没精力去了解每个孩子的内在情绪。所以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父母,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