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两个时代特征与小说内容有明显的关联。第一,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叶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潮,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带来社会关系的剧变。阶层分化日趋严重,底层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困窘,犯罪率居高不下,伦敦成为各种尖锐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地方。第二,当时,大英帝国到海外拓展殖民地的步伐大大加快,大量劳动力被送往印度、埃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们在复述《远大前程》的情节时将会看到,这个现象对小说人物的命运转折,将起到什么关键作用。
贾格斯是第二部分的中心人物,因为他是律师,小说所有人物之间的关联都需要通过贾格斯来穿针引线,因此,所有的情节线最后都汇合到贾格斯身边。巧合的设置、情节的推进,都需要这个居于枢纽位置的人物来实现。难能可贵的是,狄更斯并没有把贾格斯写成一个功能性人物,而是花了不少笔墨铺陈他复杂的性格。
小说最后一段是一个开放式的、暗示光明的结尾,匹普说,“我握住她的手,和她一同走出这一片废墟。当年我第一次离开铁匠铺子,正是晨雾消散的时候;如今我走出这个地方,夜雾也渐渐消散了。夜雾散处,月华皎洁,静穆寥廓,再也看不见憧憧幽影,似乎预示着,我们再也不会分离了。”
很少有小说能像《远大前程》那样,在跌宕动人的故事中,仍能将讽刺和批判的力度贯彻得如此彻底。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上等人”,在原文中就是通常译成“绅士”的gentlemen。“上等人”的译法,准确地表现出这个词在这部小说中蕴含的多重意义——它既是高人一等的阶层,是财富、风度和道德标准的象征,也是平民成长的终极目标。
《远大前程》的文本糅合了多种文学元素,设计巧妙得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哥特元素的融入,让小说的现实感与梦幻感交织得天衣无缝;反复出现的来自监狱、刑场、囚车的各种传闻和声响,就像隐隐约约的背景音乐,与庄园的画面构成内在张力。有评论认为,这部小说把整个伦敦都比喻成一座监狱,就是这种气氛铺陈造成的效果。隐喻与现实在《远大前程》中彼此渗透,互相烘托,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回味悠长的时代寓言。
内容要点:
第一,《远大前程》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为成熟、堪称巅峰的作品。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精妙地概括和批判了,社会身份如何塑造、禁锢乃至异化个体。
第二,小说主人公匹普在大起大落的人生中,渐渐领悟到所谓“上等人”的虚伪和虚妄,匹普对人性的体悟与自己的成长同步,狄更斯把这个过程写得丝丝入扣,令人信服。
第三,《远大前程》的文本糅合了多种文学元素,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隐喻与现实在《远大前程》中彼此渗透,互相烘托,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回味悠长的时代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