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狸·永远站》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一生会遇到8263563人,
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
会和3619人熟悉,
会和275人亲近。
但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
人生从未有过永远,只有失散。
这段话里的数据统计,或许并不能之于每一个个体。但因其个体“生而为人”的普遍性与同一性,这样一组数据还算可以勉强立足。这里,我们只借用数据说明问题。
人生不过三部曲:相遇·告别·独处。之所以三部曲间没有用“ 、”来连接,是因为漫漫人生路一场场猝不及防的相遇与告别,在某种意味深长的意义上,更像是一场交响乐。在“相遇·告别·独处”相互麻缠中,在这场归去来兮的人生路上,一张张面孔来来又去去。
01 相遇篇
相遇,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你想想,从小到大,有几件事情是你不用学就会做的?相遇,也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照着佛的逻辑,今生的相遇甚至深刻到受前世的牵绊。
从时间维度来看:每一场相遇都发生在一个时间节点。遇见,让我成为他们永远的孩子;遇见,让他成为我青春时光里最重要的人;遇见,让我明白时光黯淡之时,你我便咫尺天涯。有些遇见即永恒;而有些遇见只一瞬。不曾遇见,何曾错过。
从空间维度来看:那些牵绊在空间维度里的人,是生命中注定的遇见。摇篮旁,生发出一个家,那是我永远的归宿:村庄里,那个他,二十年,我满腔的欢喜与忧伤;校园里,放肆的年纪,有你许我一世年少轻狂;渐渐变大的世界里,我遇到很多很多个你,那是像我一样的你。
02 告别篇
我们总是惧怕告别,甚至常常借助一个仪式来宽慰自己。好多好多的你,甚至来不及仔细瞧瞧,便消失在人海。可能,每一个人都不会注意到这种无关痛痒的无意识的离别。可还有一种离别是有意识的,它满含悲伤。
终于,还是要变成大人了。而成为大人的第一步,就是告别父母;
她是我最好的闺蜜,可不知何时起,我把我们的关系搞得乱七八糟;
他是我最爱的人,追问了七年他离开我的理由,他始终没有开口。
生活就是这样,主动或者被动地告别生命中一些我觉得这辈子都离不开的人。你要接受:你爱过的人会变;而你,也会变。我从来不选择忘记一个人,因为有一些隽永在生命里人,压根忘不掉。终其一生,我想学会:平静的告别那些能离开的抑或离不开的人。
03 独处篇
每一个你我都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因此,这里的独处也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独处。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十分喜欢叔本华在《关于独处》中的见解:“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在人群中孤独,他要求我们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不可完全成为众人中的一份子,应始终与众人保持着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喜欢独处,静静的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什么比回归到自己本身更让人觉得踏实,也便无谓孤独。
终究要回归到一个人,那又何必大费周章?我曾陷入一个怪圈:人,应该淡淡地交。曾有一个人问我:“你,想要热烈地活过吗?淡淡的,你避免了一切伤害,连同所有的美好也统统拒之门外。”
我想以周国平在《每个人生都要结伴而行》封面上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你有发现吗?人生中那些最深刻的问题,答案往往是辩证的。但求每一个你我:热烈地邂逅生命中属于你的8263563,再认真地回归到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