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井一案三单学习体会
壹|优点:基于学为了学服务学
1.学习的行军图——通过学、问、思、辨、行的教学步骤,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一步步逐层深入,探究并达成单元目标和本课的目标。
2.助学的拐杖——“一案三单”符合认知规律,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用简练的表格、适切的思维导图、多样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帮扶学生学习、助力学生学习。
3.为学的视角——改变传统的教师视角,授课视角,体现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而为学生视角、学习的视角、同学的视角,基于学、为了学、服务学;教师成为助学者、帮学者、扶学者、为学者。学习单中圈点勾画的统一符号,线索的方框填写,表格的补充等,降低了难度,切实帮助学生让学习发生,让理解真正产生,让思维流淌。
4.全学的形式——兵教兵。传统课型是教师的自我秀场自我陶醉、是精英的集中展示独宠几人,凉水井的课堂以预习独学、对子互学、小组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全员卷入,全程卷入,全效卷入,以费曼学习法,倒逼和促进课堂上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实现课堂“学为中心”。
贰|不足之处:教学评一致性的偏离
1. 目标书不够精确
虽然写了三个目标,但是还是“教”的目的,不是逆向设计,学后的效果呈现不够清晰,可视化的成果没有看到。
如果修改设计,可让学生写提纲:假如要写一篇回顾故乡生活的往事,你拟通过哪几种表达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的情节的发展,彰显主题等,提纲明确后,时间充足就可以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就像证明会不会游泳是通过在水里切实游泳来证明,学生是否学会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简则问答题、思维导图来呈现,最好是写一篇文章,是否学会就一目了然。
2.对学情的预估不足
这个分析太宽泛,不具体,其实学生具有学问思辨行这种课堂形态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但是,对于核心的能力——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人物、体现文本的主旨有何作用,其实学生认知不够,正是老师对学情预估不足,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切实关注学生的盲点、堵点、钝点,所以授课过程中、课堂最后的小结,老师呈现的不太清楚,学生其实都没有明白。
3. 能力目标定位不恰当 能力目标定位应为“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如何促进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动,环境的描写和主旨的凸显”。
叁|困惑:解码与减负
1. 智慧协同,教研至上
看了一案三单,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如果没有备课组的群策群力是无法完成的,单兵作战更不可能,这样就要求老师们群策群力,各自贡献智慧,深入钻研文本,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重难点,在明晰学生的钝点、堵点和盲点的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活动和任务,在体验、感悟、辨析、区分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在高阶思维层次有提升。
2. 解读教材,设计活动
解读教材永远是上课的前提,教材的解读就像对病人的把脉问诊,如果解读不清,就像诊病错误,无论吃什么药都是南辕北辙。备课的核心就是要真、准、深,真正以学生视角去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深度备课而不仅仅浮于表面,活动的设计形式要多样,而不仅仅是讨论展示,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智慧,好的教师非常善于点拨,在不经意处让学生豁然开朗,顿悟提升,所以课改中往往看不到教师的作用,其实这时候教师的作用更关紧。
3. 减负与提质
一案三单还有课件,对于备课组人少的老师来说负担略有些大,助学案可以和后面的三单合并,减少教师的负担,但是在问题的设置、活动的设计、任务的布置、学情的预设、支架的辅助这些点上,老师要下功夫,尤其最后的小结,要真正归纳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给学生,甚至形成大概念或者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