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变教为学”
——《小学数学这样教》读书笔记15
昨天的读书笔记中说道:在“变教为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静待花开”。而且,“静待花开”的前提是做足了一切该做的工作。那么,该做的工作有哪些呢?
一、 备课方式需要改变
备课作为教师上课前的准备活动,应当是个性化的活动,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备课永远不会有最好的模式,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创造出最适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备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教无定法”的一种体现。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考虑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什么样的任务适合独立思考?什么样的任务适合同伴交流?什么样的任务适合小组合作?每一个学习任务需要安排多少时间?完成任务后应当如何组织汇报?学生汇报过程中如何组织其他学生的倾听与交流?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认真思考并有所安排。
“变教为学”的教学从知识安排的角度说,强调突出本质和实现关联,所谓“突出本质”就是明晰知识属性,由此可以确定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实现关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新”内容与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建立联系,实现“化未知为已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知识越学越少,问题越学越多”的过程。
二、 有效应对孩子的课堂生成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的过程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诊断学生的学习,也即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或者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存在的回题,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专注地倾听。诊断不仅仅是看结果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专注地倾听就是要读懂学生思考的过程。把预设作为标准答案去寻找学生正确答案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诊断。
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表达想法时,教师应当“忘掉课前预设,专注学生表达”,不应当把预设的答案作为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倾听时不要把注意力仅仅放在结果的正确还是错误上,应当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表达,不仅包括结果,还应当包括过程;不仅包过内容,还应当包括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运用等。
三、 鼓励困惑疑问,问题回答问题
在“以学为主”的课堂中,孩子经常会生成许多真实并且出乎意外、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要求教师每次都准确回答学生这些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教师不是数学家,更不是通晓一切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现代教师的任务不是传统意义的“解惑”,而是引发学生产生疑惑,帮助学生表述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在乎问题本身是否得到回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回题的意识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勇气。
因此,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当急于回答,草率地说出答案。应对的策略可以是用问题回答问题”,首先是对学生的问题及其价值进行肯定;而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修饰,同时可以说出与之有关的问题;最后是鼓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此同时,应当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不知道”,将学生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自己进一步学习、研究的素材。
总之,在“以学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要做到研究教材,读懂学生,学会倾听与反问,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给予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