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摸到修行路的都不是普通人了,接触了佛法道法的人,往往分几类。
第一种,是思想境界真的有这高度,有文化有底蕴,从社会科学,认知到社会规律,从实践中练习国学兵法,待人接物是逐渐丰富命理面相数据库,自然而然的接触到了,佛法道法。直指本心。或者本就是家族传承,以武入道,以知、观明心。
第二种、要么是社会圈层到了一定高度,带自己玩的大哥,生意伙伴,大家多多少少都懂点明心见性的佛理,即使不理解也要能对上两句,要不然大家聊天的时候,就你一个懵懵懂懂,直接在人的潜意识里认为你思想境界层次有待提高,关系好的干脆说你佛盲。生意归生意,知趣相投才能更亲近不是。
所以,出现了很多居士,烧香拜佛,唱唱佛经,为礼佛而礼佛,不聊不说,也算是一种修行。
第三种、真正有宿世缘分,天资卓绝,自己一路研究到这个高度,或者干脆见到佛法真的走不动路。天生大慈悲心,见不得世间苦难,扎扎实实研究佛理,见到法门如是行持,以至于明心见性。
第四种、在某一件事上比较有天赋,比如绘画、音乐、数学、计算机、书法、文玩、哲学等等,就爱这一样,因为热爱,把某一样事物研究的透透的,仿佛能感受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仿佛拥有生命,后来发现世界具有同构性,都与人本身差不多,偶遇佛法,一点就通。
第五种、天生灵敏,灵敏到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事物,或者身体的某项机能远超常人,属于天才,大多数还是会泯灭在红尘之中,机能随着贪嗔痴色也会慢慢消失。小部分有缘遇到高手,收徒培养,能入门,且长久。
第六种、也是天生有缘,就是喜欢这文化,喜欢这些神秘的东西,喜欢探究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天资有限,社会经历不够丰富,社会规律没有掌握,某一门术法也不精通,彷徨仿佛,大多神神叨叨,无趣。但常在佛陀门下,也算是一种得慧之所。由于江湖复杂,人心险恶,还是远离庙堂为妙。
所以,大多数得普通人,应修世间法,好好读书,学一门技术,结婚生子,孝敬父母,争权夺利,好好挣钱,贪财好色,一身正气。高级一点,研究社会规律,学学兵法,后期看缘分。
接触到了,走不动路了另说。我就是这一号,见到了,我就是要往根摸。前期偏爱哲学心理学,后面研究兵法命理,学学中医,有底子好入门。
对于大多数来说,有一个恶性循环在里面,想要在社会中风生水起,需要能量。想要研究学问,总结社会规律需要能量,而其本人欲望繁多,心思散乱,能量空耗严重,而研究佛理本身又需要很大的能量。研究佛道本身,寻找法门是为了节约能量,甚至是快速产生能量。所以,还是得先寻法门,至少不空耗才是跳出恶行循环的阶梯。这真得看缘分。
根性不同、修行的起点不同、所适应的法也不同
如果摸到门了,再区分根性,普通人应该学习神秀,能观自在的天才适合效仿六祖
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是天生的清净心。而且能保持到成年。
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六祖那样的心性,贪痴嗔色,念念不断,如果不“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那贪嗔痴色,只会越来越重,无法自拔。
我认为,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境地,无论我们多么弱小,无论我们的心神如何散乱、无论我们承受了什么样的因果,受到了什么样的痛苦,还是要立足当下,既然我们没有六祖慧能天生清净心的果,那我们不如就学习神秀法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再脏乱差的院子,只要时时打扫,总得清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