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贾宁老师财务思维课,建立财务思维。
什么是分红呢?就是说,公司定期从盈利中,按股票份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股东的红利。
分红是投资者兑现投资收益的一个重要方式。2017年A股上市公司当中,就75%左右的企业进行现金分红,也有25%的企业没有进行分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分有的不分?盈利了必须分红吗?分红的都盈利了吗?分红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不分的就不是好公司吗?
分红能力
有分红能力公司才有资格谈分红。其实分红有两个前提条件:利润和自由现金流。
第一个指标:利润。指的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或待分配的利润),而不是当期利润(指利润总额)。
差别是未分配利润就好比是多年攒下来的积蓄,当期利润就好比是今年的工资。
公司某一年出现亏损,只要有充足的未分配利润,理论上来说,也是有能力分红的。当然,企业的当期利润也非常重要,当期亏损的企业,分红肯定更加吃力。
看企业分红能力,要把利润和自由现金流搭配看。企业有利润,但不一定有现金;现金充裕,但也许一部分要拿去投资好项目,能剩下闲钱,才有能力分红。
需要关注另一个分红能力的指标:自由现金流。注意,是自由现金流不是现金流。当自由现金流为正时,企业才有合理的分红能力。
自由现金流量=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资本性支出
公司的现金,减去资本性支出,也就是有固定用途的那部分钱,剩下的 “闲钱”,就是企业可以随意支配的部分。
这个指标不要求企业在报表中披露,但是,计算这个指标需要用到的所有财务数据,在报表里都可以找到,需要自己算一下。
不分红的公司,一定不是好公司吗?
明白了自由现金流的概念,就明白为什么有的企业利润为正,也有现金,但是不分红了。
比如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65年至2017年,它的年化收益率是19.1%,总收益是10880倍,而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才不过155倍。这么厉害的公司,历史上只分过一次红,而股东从来也没有抱怨。
巴菲特的理由很简单,伯克希尔赚来的钱,用于再投资扩张、发展业务,比分红要划算。伯克希尔高得惊人的股价是最好的证明,它的A类股价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已经突破了30万美元一股。
下次如果有人说他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你就知道这个人肯定不差钱。
微软曾经也不爱分红, 它1986年上市后的头17年中,业绩一直保持年均30%的高速增长,有大量好的投资机会。所以会选择把钱拿去投资,而不是留在公司内部等待分红。
不过 从2003年2月开始,微软开始保持每年稳定比例的现金分红。因为它达到了稳定的规模,公司进入成熟期。
所以管理层一直在:分红回馈股东和投资让企业增值之间寻找平衡。而这个平衡点,和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很大关系。
所以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分红是因为他们有大量好投资机会。事实上,当这些公司决定开始分红了,先别着急高兴,这其实可能是从成长股向价值股转变的一个重要信号,说明今后企业发展要减速了。
分红的稳定性
格力,曾经坚持了11年分红,投资者已经有了分红预期。2017年格力发布公告说不派发现金红利。董小姐的一句“不分红”,后果有多严重呢?格力的股价应声下跌了9%,格力272亿市值没了。
不稳定的分红,有的时候可能比不分红更可怕,因为它释放了一个非常负面的信号。可持续性始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财务思维,不仅利润要如此,分红也一样。
美国的上市公司在制定分红政策的时候,可持续性是他们的第一原则。也就是说,公司一旦公布现金分红政策,比如按照每年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来进行分红,就会保持基本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不会年年大变样。这在金融学中叫“分红平滑”现象。
分红平滑也是公司的一个财务战略,用来淘汰一些短期投机股东,逐步构建一个与公司业绩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一致的长期投资目标股东群。
亏损企业,为何也分红?
市场上还有一批公司,明明没有分红能力,却也在大额分红。这些公司分红,也是为了回报股东吗?
这种情况需要你特别关注,因为这种行为,往往有别的动机。
2001年至2008年, 证监会曾经为了鼓励上市公司分红,相继4次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与分红水平挂钩的“半强制分红”政策。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只有分红了,才能获得再次融资的资格。
很多企业分红就是为了能够大规模再融资,公司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先向市场投资者发送一个正向信号,让广大投资者认为自己是个高质量,为股东着想的公司,是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再融资。这等于是先花一笔小钱,目的是为了在资本市场套一笔大钱。所以第一个分红动机,是公司有可能为再融资做准备。
那怎么判断企业是不是为了融资才分红呢?可以看报表上,过去几年的投资是不是突然增加了,企业是不是上了新项目,一般这种情况,就是需要融资。
第二个分红动机,藏在这些公司的股东结构里。去看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在30%以上。
没能力时还分红,很可能是大股东套现的一种方法。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最高,从高分红中获得的收益也最大。大股东想要套现,可以卖股票,但是会牺牲控制权,就可以通过高额的现金分红,把上市公司的资金转移到自己一方,把上市公司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
所以在判断一家企业分红情况的时候,思维方式是:去看看这家公司的分红能力和分红意愿之间是否匹配。
有分红能力但是不分红,以及没有分红能力但还在分红这两类企业,是特别需要去关注的。
处处都是坑,还需要擦亮眼睛去辨别真伪,才能让自己资产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