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本杰明·拉扎尔将19世纪经典歌剧《茶花女》搬上现代的戏剧舞台。这部融合歌剧与戏剧、现代与古典的音乐戏剧作品,其背景正如导演本人所介绍:“在那个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巴黎的幽灵们吟唱并死去,而我们生活的当下正是彼时他们所说的未来。”
浓郁而矛盾,交织着梦幻与现实的香气,流淌弥漫、萦绕包围着歌剧《茶花女》所讲述的故事。似乎较之于其他歌剧的女主人公,这个所谓“误入歧途”的女子之生死显得更为真实,也更难以捉摸。朱塞佩·威尔第将他的音乐素材浸润在这混杂着罕见的花香、烈酒、处方药、被抚摸的肌肤和看似无臭的金钱的香气中,而同时,这香味正随着1847年故事原型交际花玛丽·杜普勒西斯的香消玉殒而渐渐消散。
“茶花女”可以说是小仲马笔下女性角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这璀璨明珠的生命之光最终泯灭,可她真善美的美好形象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小仲马通过茶花女来表达对遭受社会凌辱与迫害的下层人士的深切同情,尤其对伪善、丑陋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借此强烈抨击婚姻等级制度,谴责虚伪的道德观念。
从演员的发声技巧上来看,歌剧和音乐剧的区别存在着一些不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起源和时代背景上,歌剧和音乐剧就完全不同。歌剧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其源自希腊的清唱剧,而希腊清唱剧则源自宗教文化。因此歌剧起源于欧洲,从表现宗教题材开始一路发展而来,兴盛于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后演变成法国大歌剧,轻歌剧等。而音乐剧则起源于美国,因此它的历史和美国历史一样不长。
从演唱方式上,两者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歌剧而言,唯一的唱法就是美声。歌剧拥有最典型的美声唱法的表演形式,并要求演员的发声方式和发声位置一致。歌剧倾向于将声乐表演者按照性别和不同的音高与音色特质划分为不同的声部(较为普遍的有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女中音;戏剧时代和所演剧目的不同有时还会出现假声男高音,强力男高音,强力女高音等),并固定由某一声部的嗓音演唱不同的角色。
然而音乐剧则完全不同。音乐剧中戏剧角色和剧情的需要,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唱法与演唱风格,例如在《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中需要演唱者用摇滚气息浓郁的通俗唱法演绎,而《歌剧魅影》中又要求演唱者模仿歌剧的美声唱腔。因此,音乐剧通常不严格的定义演员的声部,而是要求演员能够胜任更广音域的作品、并拥有更多样化的音色特质和演唱技巧。同时,音乐剧要求演员在演唱时拥有更直观的声音表现力,有时甚至从说到唱,从唱到说。其间演唱就是道白,角色的喜怒哀乐都需要直观的表达到演唱中去。相较而言歌剧对声乐表演的审美则更加古典,含蓄而优雅,虽然也要求演唱者表达情感,但是同时要注重声乐作品本身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