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语辉
A 很有可能,这是一本能够真正引导你行动的书
知行转化,如何将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在苦苦思考,也绕不开的大难题。因为不管你读了多少书,记不住和无法把书中的知识运用起来是两个必须要攻克的难题。在本书中,作者给出相应的答案,对你或许有很大的帮助。
a 用不断的重复来保持记忆
书中明确指出,我们看过的内容,20分钟后就只记得58.2%,1小时后就只记得44.2%,9小时候就只记得35.8%,1天后只能记住33.7%,22天后只记得27.8%,之后的遗忘就很少了,也就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只能记住个大概了。
遗忘曲线近乎完美的解释了,为什么看过之后感觉什么都记不住这一现象,也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在中学时期,学校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安排自习时间。其根本,就在于——对抗强大的遗忘,假设记忆。
所以,想要避免看了又记不住的困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复,重复。
不断的重复记忆,会持续的保持你的记忆曲线始终在一个高水平的层次。
所以定期的回看自己做的读书笔记,再次的记忆相关知识就非常有必要。
b 用行动计划解决“只看不用”的问题
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然后运用到实际中,是我们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但是怎么做?
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结构模型。
1.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2. 我是怎么读的
3. 我重点记录了哪些内容
4. 实践这本书的内容
5. 后来怎么样了
每阅读完一本书,都找出一个马上就能够用在实践中的知识,也就是每阅读完一本书,你都在把一个知识付诸行动。相比起阅读完什么都不实践,一个行动能够带给你的价值非常可观。也会在积累中,引起质的飞跃。自己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决定开始的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全新的阅读记录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每阅读完一本书,都会形成一份综合的读书笔记,这个笔记中有边读,边做下的笔记,有读完后的总结清单,清单中就有实践这本书的内容。在这个模式下,实践变成为了可能。我也能够非常清晰的知道这本书带给了我什么样的价值,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也就解决书本中的知识如何实践的问题。哪几个知识是现在你拿过来就能用在实践中的,那就去实践,然后在最后的后来怎么样了环节,进行跟踪记录。
B 并列阅读带来的高效
并列阅读的意思是,在一天中不断的时段阅读不同的书,效率可能会更好。至于效果如何,还记得中学时,我们是怎么上课的吗? 学校把一上午分成4堂课,每堂课学习不同的学科。那个时候,你感觉那样的效率如何?
半个圣人曾国藩曾发表过他对读书的观点。大致意思是,一本书不读完,绝不开始下一本书。从自身实践来看,这样确实有利于专注的去阅读,而不会朝三暮四,每本书都随手翻上几页,最终一本书都读不完。我们暂且把它叫做 专注的读。
并列阅读和专注的读,我觉得并不冲突。我们可以在一天的两个时段中阅读两本书籍,以提高效率。也可以专注的读一本。其实,享受阅读的快乐就很好,至于怎么读,你自己来做选择,这里只是给你一个可以供参考的阅读方向,或许对你来说,并列的读真的效率斐然。不过对于阅读基础一般的人来说,还是专注的读比较好。
如何选择,都只在你。
C 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读,好吗?
书中作者指出,试图把书中的信息和知识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作者主张 明确你的阅读目的,直接在书中找你想要的答案,把这些部分作为书中的重点。重点的进行记忆和实践即可。
所以,作者的阅读方法大概是:先读目录、序言和后记。大概了解书是在讲一会什么事情,也明确哪些是重点。然后直接翻到对应的页,开始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
作者不建议,对于知识类、商业类、技能类的书,用一个字一个字线性的读。
其实,从我们自身实践来看。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体验很好,系统性也很好,只不过那是作者的系统,不是自己的系统。读书高手都是自带系统,他们只需要从书中需要需要的知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系统。他们是在真正的主动阅读,有自己的思路和框架,而不是跟着作者的套路来。这应该就是读书高手。
再有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效率太低,耗时太长。除了这个缺点之外,这样的读书容易丧失自己的主观思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框架和结构,只需要从书中寻找相应的知识来填充和补足就可以。
就像去一个景点旅游,我们很难把景点的所有风景都看个遍。我们通常是看看地图,选出几个非常想去的地方,重点的去感受。阅读大抵如此。
不过,一个字一个字阅读对于阅读基础差,感觉不想错过书中任何文字的人来说,何尝又不是一种快乐呢。
所以,如何选择,全只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