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见面了,几个好朋友聚了聚,聊天中,我看到一位好朋友变化特别大,她用每天的坚持,成就了她的成长改变。
我的这个朋友,教语文,她这几年几乎每年都在初三毕业班,为了提升初三学生的学习效率,她不卷学生,卷自己。
她做了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有100套,硬生生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在作文方面,效果特别好。今年她的学生中考成绩优异,那么多孩子在中考结束后向她报喜,她讲这些语气坚定,目光明亮,流露出一种喜悦自信,我听了都很振奋。
她的提问很有特点。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她摒弃了传统的选材方法,更注重学生的第一感受,她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是哪些事情?学生会讲故事,但这时候学生不会提炼主题,甚至没有主题意识,更不会把主题挖得很深,这时候她用一两个问题引导,让学生从故事的层面一下子跃升到哲理的高度,这就是主题的升华。当主题有了,她会返回来问孩子们,就这个主题,你还能想到哪些事例?事例的丰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主题,打开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做得很高妙,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就这样,一个思维的闭环形成。
经过这样三次提问,孩子们就能写提纲了,而且写出的提纲肯定是与众不同,因为他写的是自己的生活,悟的是自己的道理。同一个主题,不同的事例,不同的哲思,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实则已经渗透了高阶思维。
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讲了一个故事,他们小区有一户人家煤气爆炸,玻璃片飞下来,把一棵树砍折了,他就在树下,因为树的遮挡,飞溅的玻璃,没有伤着他。孩子说这是他的幸运数。考试的时候,他想考一个好成绩,去向幸运树祈福,结果没什么作用。就这么一件事情,她问了两个很好的问题,一语中的,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自己悟到了主题,很高级。
她说为什么幸运树在这次考试时就不管用了呢?谁才是真正的幸运树?孩子恍然大悟,是我自己。这个问题,让学生挖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幸运树,或者说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所有的成功都要靠自己。这两个问题问得很有力量,顶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你还能想到哪些事例?这是让学生在写作中,事例要丰富多元,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饱满而有层次。三次提问,让思维不断攀升,形成闭环,对学生有洞见的幸福体验。
他的三次提问,简简单单,贴地而行,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样本,因为她挖掘的事例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所以她的学生的作文的选材特别丰富多彩。而她的这些提问方法,就来自于信任圆圈准则,面对别人的分享,不打断,不评判,不给建议,通过提问,让对方自己找到答案。她这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自然流现。
听她分享,我能感觉到她把读过的书,都渗透到她的教学中,尤其是听她讲作文教学,我明显的感觉到,她把书中的工具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有系统化的方法,特别了不起。
她用人工智能助力她的作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信心。每次学生完成作文,她投喂给deep seek,让deep seek给打分, Deep seek.算力强大,相当于无数个个聪明大脑集合在一起,准确的说出你的优点和不足。孩子一看打分挺高,而且对优点的评价很中肯,孩子受鼓励,就会有自信心。接下来,她让学生反复修改,语言的生动,表达的精准,然后再投喂给 Deep seek,再让这个强大的人工智能打分点评,这次比上一次还要高,孩子们信心大增。对DeepSeek,她用的简单巧妙,但又实用有效,能激发孩子们反复打磨的热情。再用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耐心,每个孩子都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能想到孩子们因为提升而幸福开心。
她对学生做到了,给同样的阳光,但不要求长一样高。对学生每一点进步的鼓励,让孩子们看到更好的自己。只要孩子有一点改变,她就会看见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就欢欣鼓舞的庆祝。她用接纳的胸怀,真诚的鼓励,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燃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所以孩子们很爱上她的课,哪怕是初三的最后阶段,大家都特别疲惫,班里都趴倒一片,但上她的课,孩子们还是眼里有光,全情投入。
对学习不好的,降低要求,让他们在场域里先泡着,给一点时间,让孩子慢慢改变。对于中等学生,除了鼓励,还要给予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优秀学生,不仅要完成任务,还要实现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不同的学情,给予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让每个孩子都能因为自己的进步,而受到鼓舞。
能做到这一点,既是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她有了方法,更有对不同学生的接纳与鼓励,对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的包容等待,更有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她有了更多的共情和同理。所有这一切背后,是她对学生的悲悯和爱。她说慢就是快,我特别认同,写作文如此,生活中其他事也是一样的。在慢中,在等待中,一点一点改变。
她的作文不仅有落地的办法,有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启迪,有对学生的鼓励,包容,接纳,还有智慧的提炼,理论的升华,他说作文无他,总结出来就三个词:认知,思维,语言。认知是主题,训练的是思维,呈现出来的是语言。概括的简单明了,其实综合起来,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一个词核心素养。
她讲得很轻松,我能感觉到她教得也很轻松。她用自己的下海,真正做到为学生提质增效,少留作业,减轻负担。做到少而精,少而有效,怪不得学生那么喜欢上她的课。
听她分享,我能感受到她的作文教学,既有详实的案例,又有实操的方法,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效果,她的作文训练已经形成了思维的闭环,这是经过大量实践之后的智慧结晶。
而她变化这么大,背后是下了大功夫的,100套中考题的细致研究,练了大脑,也练了眼力,她能看出每道题背后出题者的意图,能一眼看出学生的问题在哪?怎么改进?听到这儿我,感叹不已,古话说得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能有这么大的改变,能有这么大的收获,背后是她每一天默默地耕耘,在不断的实践中,厚积薄发,灵感迸发,再加上读书的加持,智慧的泉眼冒出股股清泉,成就自己,滋养学生。这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