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早上出门果然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不得不对故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昨晚和好友聊天,我说这个节日总想写一些这个节日和死亡相关的东西,他说:这才是你嘛。
清明,说他是个节日,都无法知晓是否恰当。因为大概也只有这个所谓的节日,你对周围任何一个尚在人世的人说一句:节日快乐,收到的可能都是一句“神经病”和翻上天的白眼。
这个日子到底这是生者的欢愉还是逝者的回归,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多多少少都有不同。
这单单的一天的假期,尚不知是逝者可以趁此机会收一收一年的红包,还是生者可以借故不上班偷懒耍赖,但是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这一天又实实在在是一个上穷碧落下黄泉大家都需要的节日吧。
说到清明,不得不谈到“死亡”这个话题。你要问我对于死亡的最先印象是什么,我的印象却极为深刻。
那是幼儿园的一天晚饭后,我第一次听到“死”这个词。我记得我问妈妈:人死了会怎么样?妈妈说:人死了就会变成小动物,像小猫小狗。
晚饭后倒垃圾是那个年纪的我极少能力所能及干的家务活了。
记得那天我提溜着一袋垃圾缓缓走向垃圾场,暮色降临,天已经完全黑了,在夜色包裹的幕围里我想:以后的我要变成什么小动物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那如果以后人死了都变成小动物了,我还能认得他们吗?他们又还能认得我了吗?
我一直是一个睡眠质量不错的人,但是那天晚上也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失眠。
演员高亚磷曾经说过:父母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你看不只见死神,父母不在,你直面死亡。大概,所有人对于死亡最为深刻的理解都是至亲至爱之人离我们而去的那一个瞬间。
那个曾经在你身边对你笑和你闹的人突然的消失,再也不见。你明白:你们之间的故事只能通过回忆续写,你们直接的接触只能在梦中实现的时候,那一瞬间也许是死亡留下的最沉重的笔画。
其实清明这个节日的形成最早也与一次关于家国的死亡有关。
相传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之时,被先后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晋国名士介子推为了让重耳活命,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遂派人召介子推受封,介子推却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和介子推留下的带血衣襟残片,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边是清明的前生——寒食节的由来。
如今,除了清明祭祖,社会也开始越来越多关注那些为家国而亡的卫士。清明这一天我线上参加了腾讯公益主办的“ 让抗战英雄回家”的募捐活动,旨在为抗战英雄收敛遗骸修缮墓地。尽管没有亲历现场,但是却勉强一尽哀思。
这样的日子里,那些如过眼云烟般的新闻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300多名师生赴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为安葬的391名烈士扫墓,来回路程54公里,这些少年全部徒步完成。54公里,肯定有苦,有汗,有清晨的露水打湿发梢,有污浊的泥水弄脏鞋袜,可是在孩子们眼神里却异常清澈。
我从骨子里相信,这样的日子,参加过这样活动的少年们,会长存对敬畏之心与感激之情。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祭拜的那些英雄里甚至有跟他们一般大的少年,他们清扫过的墓园里躺下的那些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人正是撑起我们这个时代最坚强的脊梁。
不畏死,不贪生,为国为民,向死而生。
伴随着细雨,火车就快到站,落笔至此,最后还是感慨一句:清明这种上二休一再上二休二的安排不能再多多推广推广实践实践吗?
——2023年4月6日晨记于G7262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