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文章的标题,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优势应该是最大化利用啊,为什么是“和谐共处”?
是啊,本来我也这么以为。在我满心欢喜地测完盖洛普优势测试,并且学习了相应课程之后,突然发现,在我的前五大优势中(思维、学习、回顾、交往、和谐),其实隐藏着我过去很多的“痛”:最大的痛往往来自于最大的优势,过去对自己的不接纳有很多都来自于对自身优势的不了解。
思维:核心动力是思考、反省。需要深刻的环境和独处的空间。在以前那个快节奏成员居多的团队里,我很难做到即刻反馈,需要给自己时间消化和反思。
回顾:核心动力是在过去寻找当下资源,需要尊重过往经验的环境。在面对新事物时,如果是单纯的学习还好,学习特质是会让我比较兴奋。但是如果是要交付结果、且以前未接触过的新任务,我会有畏惧情绪,出现拖延的情况。
交往:核心动力亲近、透明,需要步步深入沟通的环境,对广泛社交场合不适应。我喜欢有一对一的深度关系,进大学时和进职场时社交范围突然扩大,一度非常不适应;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也没有那么容易跟身边人打成一片。
和谐:核心动力是内部一致(团队/自我)。关注事,而非人,担心关系影响到事情的达成。需要安全、有共识的环境。有这种才干的人会想办法维护团队的一致,让不一致进入内在。这也是为什么在课堂上我会感觉最不喜欢这个特质。在很长时间内,为了维护外部世界的一致,我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情绪。在竞争的环境中,我有点难以适应,遇到有争论的场景会很难发表意见。
想到这些,恍然大悟为什么在上一个团队中没有产生足够的价值感:在那个“战略”、“竞争”、“统率”等特质居多的团队里,我对外部信息输入和反应的方式就跟大家不一样,由此才会觉得自己无法很好地融入。
接纳,并以匹配自己的方式达成目标
盖洛普研究人性及成功心理学超过75年,发现专注于运用自身优势的人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它的两个基本假设就是:
每个人的天赋才干都经久不变,与众不同。
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
学习了优势的理论之后,我才明白,与很多其他人不同,并不是自己有问题。识别才干优势的最大意义,是在生活中以匹配自己的方式达成目标,这是通往成功与幸福的最赋能的路径。不同的才干都能实现同样的目标,以目标驱动才是最重要的。
在接纳的基础上,我最近找到了能更好匹配五大优势的工作方式:加入了目标单一明确、有统一要求且成员动机相似、互相支持的线上小组。大部分时间,我都习惯独立做事情。我排名靠前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思维和关系两大领域,所以在实际行动推进上并没有那么快。直到加入符合以上标准的线上小组,我在一些拖延任务上的行动力才逐渐跟了上来。
究其原因,自己很看重团队和谐,希望与团队步调统一,至少不拖后腿,所以这样的团队,能让我产生更多动力(和谐);非即时回复的方式,也能让我给思维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思维);目的明确、动机一致,所以大家不会有太多闲谈,更多是针对核心目的进行深入讨论(交往);在这种讨论中,我也能吸收到不少的经验(回顾、学习)。这是第一次有意识地寻找匹配自身优势的环境,感觉非常赋能,也带着满心的接纳。
弱势的阴面就是优势
在咨询中,最直接的收获是能够更辩证地去看待每个来访者的能力优劣势了。
最近,朋友管理的创业团队里有一名能力还不错的产品经理A要离职,朋友找他聊了并没有让他改变心意。于是推荐过来给我做咨询,希望即使他离职,也能做出一个符合自己心意的选择。
整个咨询过程中,其实没有去讨论是否要离职或跳槽,而是围绕他最想要分析的部分——能力劣势来开展工作。通过具体场景分析,我注意到他口中好几个所谓的“能力劣势”其实只是自己打的标签,有些甚至是伪命题。
比如他提到自己没有行动力,具体聊过之后,发现他通常是已经开始信息搜集,只是在遇到需要把控细节或琐碎的事情时,行动力不强。而这恰恰与我们之前梳理出来的优势相对应:他喜欢和擅长从宏观层面去把握和思考事情。
弱势的阴面就是优势。看到这一点之后,他才了解到“没有行动力”其实指的是不喜欢做把控细节的事情,这并不是他需要去补的短板,而是与他的优势相对应的阴面,他可以选择更擅长把控细节的合作伙伴一起去做这件事情。
在认清优劣势的基础上,我附带地引导他思考了一下,在现在的工作中有没有机会去提升他现在关注的能力,答案是“有,而且比想跳槽的那家公司更多”。结果可想而知,咨询结束两天左右,朋友告诉我,A决定不离职了。
当然,优势并非完美无缺,它是才干有效运用的结果:你需要通过实践学习,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才干,需要不断磨砺。重要的是,找到你的成功,并复制你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