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有人支持靖王,也有人说靖王的性格不适合当领导。其实,作者选择靖王做领导包含了很多理想主义,她希望靖王的宁折不弯、浩然正气能开创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全新时代,她认为源清则流清,只要领导者持身正、公允、无偏私就能引导臣属激浊扬清。可是,在当今社会,这很难做到。要想当好领导者,靖王还需要不断成长。因为靖王身上还有很多不适合当领导的缺点。
过于执拗
剧中,大家提起靖王,都爱用的一个词是“宁折不弯”。在他还未当上皇帝之前,这个词一直作为他的优点存在,可如果他登上皇位,这个词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致命的缺点。
十几年来,靖王一直不被皇帝所喜,即便军功累累也没有挣到一个亲王之位,就是因为他丝毫不会转圜。他不喜阿谀奉承,讨厌违心地取悦他人,甚至对他手握生杀大权的父亲都懒得说句委婉的话。
这样的人,说好听了是有风骨,可是说不好听了,就是处事不够圆滑。就拿他跟夏冬十几年没有一次能好好说话这件事来看,如果他当了皇帝,如果有看不过眼的人或者地方,很可能会对人家采取“一刀切”的策略,一叶障目,因为微瑕而失去一块美玉。
就拿他救卫峥这件事来说吧,梅长苏再三劝说,他却油盐不进。当然,因为他是正面人物,这件事自有他的目的和意义,可是,一旦登上九五之尊,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遇到事情仍旧一意孤行,后果可想而知。
为君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接受谏言,权衡利弊。天下事多有两难之时,不然古人也不会常说“忠孝难两全”了。而执拗的性格,很容易让人钻进一个死胡同,走不出来。靖王继位后,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反躬自省,接纳良言,转变性格。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用人标准过于单一
梅长苏在指点靖王处理滨州侵地案时,曾拿童路来解释他用人的方式。信任他,对他委以重任,但是又要把他的家人掌握在手心里。这是手腕。而靖王却说,用人只要以诚相待就行。虽然后面他再三说自己不会如此天真,可是从他的行事作风来看,他用人的标准,恐怕很值得商榷。
靖王带着沈追和蔡荃去拜访梅长苏,沈追请教梅长苏应该推荐何人作为中正官。这问题是替靖王问的。沈追从政多年,对朝廷的重大决策方式比靖王清楚,知道每年这件事都会问太子和誉王的意见,当前太子被废,誉王被削珠禁足,皇帝肯定要听靖王的意见。
靖王一听这个,立刻便说,父皇问我,我便说。可见,在他心里,认为这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可是用人这件事,哪能有统一的标准呢?后来梅长苏笑着说,那十八个副中正都以蔡尚书为模本,如何?靖王说:好。沈追却玩笑着说:选十八个老蔡,这是要杀人啊!
人,是最难用统一的标准划分的。无论是量才,还是品德,只有基本标准,没有统一标准。用人之道,更是如此。作为领导,如何选人是一种才干,如何用人是一种能力。尤其是一国之君,知人善任是最基本的能力。
剧中,靖王的脾性被夏江摸得透透的,死穴被誉王戳得准准的,优缺点一目了然。而靖王呢,连一个诬陷梅长苏的局都破解不了,焉知不是因为太不了解梅长苏,又太不懂得用人之道之故吗?
作为领导,就要有识人之明,也要有用人之道,决不能凭一己好恶而判断一个人的优劣。继位后的靖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容易感情用事
言侯曾经对夏江说,让他不要藐视情义,终有一天,情义会打败一切。不可否认,昭雪赤焰之案,靠的就是靖王渗透在骨子里的情义。但是,走上领导之位,最害怕的就是感情用事。
人说,自古君王无情。其实,不是君王无心无情,很多时候,他们为了大局的长远利益,不得不做出违背本心的选择。对于领导来说,放在心中过多的感情,只会变成“债”,左右着决断时的公允。
靖王在听了谢玉在天牢里说出的赤焰之案的真相后,立刻就要梅长苏为他筹谋昭雪之事;在听了静妃身边宫女的一面之词之后,回去便要与梅长苏恩断义绝;知道卫峥还活着,就必须要救出来……这真的是理智下做出的选择吗?
人,最怕在冲动时做决定,因为这个决定,往往是后悔的根源。再加之感情关系,很多事情的由此发生了质变。
是人都有亲疏,感情代替不了律法。作为一国之君的靖王,如果因为过于看重感情而失了本心,那恐怕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作为领导,不是非要无情,而是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感情。不要让感情左右判断,更不要因亲疏影响决定。希望靖王能早点醒悟,做一个好皇帝。
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
因为孩子生病了,高烧39.2。
他一睡觉我就开始更文了,终于赶在现在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