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肆虐全国,小区要求隔离的情况下读这本小说,看到的内容和想像中的完全两样,其实这本书的故事和病理上与霍乱关系不大,如果说非要找一些联系,那只能说主人公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就像霍乱病毒一样,只是最后的最后,他康复了,再生了。
故事从费尔明娜丈夫的葬礼,76岁的男主阿里萨向少年时期一见钟情的女主求爱开始,青春时期那些近似笔友般的往来,作者写的足够细腻,于我而言却似空见惯,无法动情的原因是不切实际,他们都像纯净的胎儿一般,天使在人间要承担世俗的代价。费尔明娜对初恋的态度以及她婚后对于婚姻的行动,让她成为我心中的花冠女神。她在婚姻生活中压抑,变通以及适应性的成长,作者写的烟火味十足,比如她那挑剔的婆婆,对于她不会弹钢琴的各种不满,对于她不吃茄子暴力般的措施,以及丈夫对她不爱阅读的调教,对她与婆婆矛盾的处理等等,都让人感同身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我看到读书软件中对这句话评论、赞同、划线的读者特别多,因为说到了读者的痛点,让读到的人看到了处理社交、婚姻中复杂问题的最便捷方法。
阿里萨从出场开始,都让人生厌。青春期爱的让人窒息,情书、乐曲以及示爱的频率,其中的任何一种早已分量十足的表达了他的心思,却一直火力不减,让人无处可躲。中年时,他更是随性行事,为了安放自己病态的单相思,视所有与他交往过的人如草芥,超过600多名为他治”病“的女性,在他心里充当的仅仅是一时的欢欲,而他无论身份、肤色、年龄统吃,恨的人牙痒痒。步入老年,七十多岁了在得知费尔明娜丈夫去世后,再次向费尔明娜发起进攻时,还与小自己六十岁的学生保持着男女关系,无法理解阿里萨对爱的理解,他就不内疚吗?读了那么多的情诗,难道修养之于他来说,仅仅是自己初恋的爱才是爱吗?
对于阿里萨这样的人,实在是上帝给了他所有的眷顾。他用一生在追求少年时期那个他自认为的爱,他的单身妈妈简直如保护神一样,给他物质及精神上的一切。他的父亲和叔叔,为他私生子的身份提供了近乎生在罗马的平台,他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不用为工作、事业迷茫,他伯乐一般的叔叔为他设计好了一切,而就在此时,那个城市里霍乱还在,死尸遍地,墓地紧张,于他这些都不存在,因为他有足够的物质保驾护航。费尔明娜也是,他们是为数不多的贵族,又是医生世家,这些对于普通人生死的大事,与他们而言霍乱是他们奉献,并彰显身份的一个阶段而已。阿里萨的人格是有问题的,他从来不珍惜已拥有的幸福,或者是生活的馈赠,对自己年轻时的执念,让他及爱他的人一同为他的梦想上路,尤其是那位自杀的女学生,就因为他认为她在某些方面像费尔明娜,打着监护人的幌子,最终害人性命。他的同理心为零吗?他只知道他的爱炽热而饱满,一点不了解一个十四岁孩子也会和他一样,没有爱就会死吗?还有,他的一位仆人,最后用金钱及物质才得以平息怀孕之事。我在想,阿里萨最应该吃的苦是物质馈乏的苦,让他知道生活不易,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如果他是穷光蛋、流浪汉,让他用情诗来填饱肚子吧。
故事的结局让我感到意外,仅仅是为了戏剧吗?按全文的逻辑,费尔明娜怎么可能爱上阿里萨?即使老年的阿里萨一样觉得他面目可憎。作者笔下的二人是在时间、场景的递进中情感升温,算是很自然的走在一起,但他们之后的生活,一定是鸡飞狗跳,两个人梦想完全破灭。因为生活需要爱情,但爱情却不是生活的全部。
写完以上若干天,在得到每天读本书里看到了对这本书的解读,开头第一句话就让我感到惭愧,大意是说对于衰老,犹如霍乱病毒一样,有人选择恐惧自杀,如故事开头医生的那位朋友;阿里萨选择了战胜对死亡的恐怖,最终收获了爱情。解读中还对阿里萨的爱情进行了归类,不同时期,对不同的人,他体验到了不同的爱情。这些我全然没有感觉到,看完解读又深以为然,突然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怀疑,尤其是他说费尔明娜对医生全然没有爱情可言,只是医生在日久生情后,才有了最后那句”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有多爱你“,我可是一直认为他们的生活是很现实的爱,真的点打脸的感觉。如果说解读是个团队在肢解小说,归纳总结能力肯定比我强,但对爱的体会与理解,我真的偏差好大,真如小说中所说:有些人生来就有爱的能力,有些人却怎么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