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飘来一朵云,名字叫做“青春语文”。
君师父带着她的新课《河中石兽》来许昌了。从知道这个消息,我就没办法遏制住内心的激动。
还清楚地记得2016年那个五月的下午,我听说王君、肖培东老师要来许昌讲课,兴奋得坐立不安。窗外的阳光明媚得刺眼,我却微微发抖着争求教科研领导的同意。周末两天的培训,我早上6点去赶公交车,下午六七点进家。反而不觉得辛苦,心里是满满的力量。会场小人很多,我放弃软垫的大椅子,搬了胶凳子跑到前排去听。
时隔四年,君师父第二次来许昌了。阳光好极了,天气温暖得一如初秋,道旁树闪耀着秋的灿烂和光彩。
今天下午,我深深沉浸在“君频道”,看她灵动的身影和眼神,听她温润动听又妙语连珠。这个课曾听乡村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们讲了十几遍,但,没有一个让人眼前闪亮。今天听君师父讲,感佩至极,赞叹不已:语文课可以如此美妙!
课堂一开始,师父就嘱咐我:好好听,一会儿你负责评课。但是,这精彩的课堂哪容我思考啊?3点半,师父讲完了,我的评课思路还没理出来。算了,好课大家都能听出好来,不用啰嗦太多。我就以“为学而教”为主题,从“为学生的学习而教”“从学生的成长而教”两个方面跟老师们聊了聊。
其实,想说得很多很多。刚刚结束一轮视导,一线的语文教学状况我非常清楚。为什么语文课学生学不学都行,听不听都一样?因为我们大多数语文课实在没有教学生什么。老师们讲授的内容不比全解、点拨更全面更深入更有趣,大部分老师只是固化知识的搬运者,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而已。很少有老师去设计让学生喜欢、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我们总以为我们教的考试可能要考,所以就义正言辞地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而学生应该认真端坐静听死记。
可是,没有兴趣的学习怎么会有效果,怎么会产生意义呢?所以,年复一年,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多大提升,即使有,大概来自于经历、经验和见闻的比从课堂中得到的要多。为什么不换成学生喜欢的方式教、换成立足于学习的方式教呢?
我想,一方面源于老师们思考教学、解读文本的时间太少,没有能力摆脱教参产生新的创意。另一方面,惯性使然,惰性使然。当然,应试是头顶悬着的剑,而似乎灌输式、死扣严抓式的教学,成绩来得更快更明显。可是,学生的思考力、成长力被淹没在一堂又一堂语文课垒起的峰底。
看看君师父的课吧:给刚上七年级两个月的娃娃们讲七下最后一单元的文言文,学生由最初的木讷怯懦,到后来每个人都发言,最后很多学生的发言质量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看得见。课初,每个孩子压抑沉寂得可怕,连笑都不会了。君师父鼓励、激发,变换不同的笑,发自内心地表扬,学生们逐渐融进课堂中,变成活生生的个体。
这个文本,很多老师教到“不轻信”“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思辨,就结束了。这是教材已有的东西。君师父的立意是“知识分子的学术自省和尊严自省”,教孩子们不要死读书,要认识到自我的思维局限个认知缺陷。除了深厚的主题挖掘,课中的趣味朗诵,趣味写作,课前的趣味积累,无不让学生深入其中,反复习练。这样的课,怎么不让学生喜欢呢?
听君师父的课,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