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下的经济学, 男人挑女人,女人挑男人,我们在择偶的时候,大脑中已经潜意识的形成各种“参数”,择偶无非是对比参照各种条件,就像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一样,看价格、品牌、功能、保质期等,然后选择商品。
首先爱情不是婚姻,婚姻也不等于爱情。
爱情是高度的精神生活,以精神享受为主,讲的是情投意合,多的是浪漫的东西; 婚姻是高度的物质生活,以物质享受为主,讲的是门当户对,多的是现实的东西。
最在好精神和物质相同百分之40。
择偶也是如此,工作、家庭、背景、学历、身高、长相、财富、知识、道德、品格、感情、能力等等,各种对比,最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在谈情说爱的时候就充满了各种竞争,找对象就是个人条件的综合对比,综合实力的竞争、比拼、PK。
脚踏多条船,暧昧的对象一大堆,各种养鱼喂养,然后从中选择,被选择的对象就存在各种竞争。
没选上的就叫“淘汰”,因为有竞争肯定有淘汰,竞争和淘汰密不可分。即便是胜出步入婚姻殿堂后,依然存在竞争,出轨、劈腿、找小三、包二奶、养小白等等,小三与小三之间的竞争,小三与原配之间的竞争。
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婚姻是男女两性搜寻、选择、合作与谈判的结果。
如果双方的期望未能实现,结婚的实际所得低于单身生活的期望所得,或与其他人结婚的期望所得时,他们将选择离婚。
恋爱过程越来越变得像寻找合意的商 品,商品性能检验和价格谈判。
为了增加自己的售价,女方在服装款式、化装品、减肥、纹眉、丰乳等商品包装 事宜上进行大手笔投资,以竭力吸引顾客的视线。 女人的价值似乎完全等同于其感性的消费价值。当多个男方接近时,女方可能会选择其中出价高、形象好、沟通能力强、社会地位高的现货,也可能选择有发展前途、比较可靠的期货。当选 定一方时,还有一套欲擒故纵的手段,以提高身价。在这一过程中, 女方还可能让男方先偿后买,分步骤消费,但保留关键项目以保持讨价还价的手段。
女方方亦并无白头偕老的心态,而是视顾客的购买能力的强弱而出售笑脸、欢欣,一旦对方失去支付能力,则寻名目如感情破裂等,另行再嫁。
与此同时,展示无时无时刻不在进行,使自己的男人无法垄断自己。一旦有人出 价高于现有男人两到三倍,则可能跳槽另嫁。
男方亦可能面对现实,从选择永久消费品到选择临时消费 品,其态度从真情投入转变到逢场作戏。
一方是在多个男人间周旋,另一方就能在多个女人间挑选。 一方是漫天要价, 另一方就可能就地还钱。
一方欲擒故纵, 另一方就可能将计就计, 借机摆脱。
一方是短期承诺,另一方面就可能另寻新欢。
这样,男女双方的基础就从一种稳定、长期的社会关系转换到变换不定的生理关系上, 男女交往过程就变成商场上的相互博弈和算计, 眼泪、 欢笑、 嗔怒、 羞涩、 腼腆全都成了精确表达的博弈筹码。
这是一场没有前方后方、没有宣战休战、难分真假、难辨虚实的两性战争。
究竟是谁打响了两性战争的第一枪?这是个先有 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个体经历而言,可能是男方打响了第一枪,喜新厌旧, 另寻新欢;
也可能是女方打响了第一枪,欲擒故纵,多次出售。总而言之,从产权角度看极不平等,但相互视为自身的一部 分,没有财产所有权的分割,没有你我之分,靠内在的行为规范协调相互关系。 这些行为规范是在社会习俗的熏陶中形成的,为社会共同所有。男方赚钱交给女方,女方安排里家一应开支。
穷有穷方,富有富法。由于几乎不能离婚,双方发生冲突时总是考虑如何协调。 当不能协调时, 女方必须听从男方。 当男方品性差, 女方无法忍受时,亲戚朋友的舆论圈将介入干涉。
实际上传统婚姻甚至不能被称为买卖婚姻。尽管买卖的确是婚姻的 一个环节,但仅此而已。真正值得注意的,并不是买卖成为婚姻的一个环节,而是买卖为什么没有渗透到婚姻的每一个环节,直至每一个细节。 其实,这正是市场经济学能够存在的奥秘。
传统婚姻
卖方:女 包装 广告 质量 近无, 口碑 现代交易婚姻(主导型)
每次谈妥服务与是买卖型的平等。 在某个具体情境中, 究竟是男买女卖,还是女买男卖,这取决于谁更需要谁的肉体,谁比谁更急迫主 动。 主动方要向被动方付费, 否则就是强奸,在自愿规则下,被动方成了强势者, 主动方成了弱势者。因此,谁更能克制自己,谁就成了强势方,谁不能克制自己, 谁就成了弱势方。 交易的结果是强势获取了弱者的钱财。 因此, 平等是现象。
结婚是人生神圣的使命,人生是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复杂,要明白是什么是自作自受。人生代价是巨大的,婚姻不是阶段性的,是终身性的,所以就要非常非常慎重,慎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