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小时候与人交流似乎不需要什么勇气,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有任何顾忌,自己的幼稚和天真总会得到别人的包容。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世界更加广阔,遇到的人也越来越多,便越发觉和别人交流不仅仅是单纯的交流,其中夹杂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和人际关系,让我们不得不在社交前想清楚,这种社交到底有没有用?
其实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顾名思义是双方因情感联结或因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交换,也无关距离远近,反倒有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但是,随着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逐渐减少,他们的人格足够完善,社会生存能力比较高,因此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他们都不是那么依赖朋友给他们提供支持。
而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他会想着这一段社交关系能带给他怎样的利益,和这个朋友继续交往有没有意义,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饭还有没有必要。
听上去不怎么讨喜,但实际上非常有用,特别是要在这个社会生存,无论怎么信誓旦旦,我们还是会逐渐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
我想起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家里很有钱的女生,每天两百的零花钱对于当时来说已经是巨款,而她身边理所当然的围着很多朋友,也许是因为她请大家吃零食时的豪气吧。
所有社交问题都是社交边界模糊
再来仔细结合一下自身情况,你会发现其实你的社恐,只是将这两个类型的社交方法搞混了而已。
我的一位闺蜜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
她的工作待遇不错,家庭条件也比较好,有一次一个朋友找她借钱,而她当时正和男友筹备婚礼,哪里都需要用钱,便拒绝了这个朋友。
结果就是她被这个朋友骂了一顿还在群里不停数落,说她不够仗义。
这也让她开始对这段友谊产生怀疑。
诸如此类还有学设计的,让你给他“顺手”做一份设计稿;学摄影的,让你给她“免费”拍摄一套照片,理由还特别荒唐的“不就是点几下鼠标”、“不就是按几下快门”。
这些都是分不清社交边界的体现,他们认为“共情社交”的朋友帮忙做一些“功利社交”朋友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会默认“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还美其名曰“够义气”,这便是将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混为一谈。
对于共情朋友,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例如难过时让他陪伴你、无聊时让叫他一起玩,开心难过通通过可以和他分享。
但是当你们之间涉及功利的交际时,就应该以功利社交的方式和对方沟通。
有句话说“人情是人情,数目要分明”,当你跟朋友借钱或者有涉及利益的互动时,应该明白他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更应该心怀感恩并把数目算清。
至于他会不会豪气把你的欠债随手一抹,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同样的,当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你能力范围的功利社交要求时,你也完全可以拒绝而不必心怀愧疚,我相信对方是不会因此指责你的。
最好的社交方式是对事不对人
我是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而且这种情况让我十分困扰。
当人们讨好别人时,其实最根本的动机是为了规避风险,例如杜绝不这么做带来的麻烦后果,而第二个动机是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也许是让这段人际关系可以持久,这样的想法让他们在面对别人时,不由自主地放低自己的位置。
其实,我们应该要明白,在这个充满功利的社会,讨好不会让别人喜欢上你,不会让别人看得起你,也不会让别人平白无故地帮你。
别人如何对待你,最根本是取决于你的价值。
如果你真的没有能力,老板不会因为你的马屁拍得好而留住你,特别是在需要决策和领导能力的位置上,也许你可以混一时,但不可能混一辈子。
明白这点之后,你也明白想要不亢不卑的和别人相处,要学会对事不对人。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与人相处时都已经习惯了做价值评判与动机揣测,同时还会很容易在情绪出现波动时严重影响到理性和思维逻辑。
当你和这个人的意见不一致时,你很容易会因为对方人格或价值的判断,而将对方的意见划分为“不正确”的一方,而并非仅仅对事实进行讨论。
对方的工作做得不好,并不一定代表着这个人没用。
相对的,如果别人说你某件事情做得不好之类的,你也应该理解为只是对你行为的评价,而不是整个人的否定。
所以当你发现和一个人沟通时,他会由针对事情的讨论转变成由情绪主控的攻击,你就应该知道,今后没有和这个人交流的必要了。
有些时候,从小学认识到出来工作的人,未必比得上在公司认识短短几个月的人那么聊得来,不然怎么会有“相见恨晚”一说?
衡量一个人能否做朋友,不是“认识了多久”,而是随着你的成长,不断改变的择友标准。
在你没有明确自己的择友标准和交友原则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朋友,只不过是“碰巧和你相遇的一些人”而已,很多人却把这些过客看得太重,而把自己看得太轻。
在学校遇到难以相处的室友、在职场遇到各怀心思的同事,你希望和他们成为朋友,但可能你们之间只在工作上需要合作,如果私下相处觉得很累,不妨直接终结这些关系。
因此在对待社交时,我们应该持有一个开放式的、不强求的、以自己的需求和评判标准为主导的心态。
尽量减少无效社交
看了以上几点,是不是觉得这么以自我为中心,会很难交朋友?
又或者担心如果少了和别人的交流,会被群体排斥,遇到问题时也找不到人愿意帮忙?
所以你要做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但这句话并不是鼓吹你追求成功,而是相反的“只管去做自己,不盲目迎合别人”。
勉强自己去说些并不感兴趣的话题,真的很容易把话聊死,不仅自己尴尬,别人也扫兴。
这种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增进自己的知识。
当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才能遇到真正的朋友。
当然,你永远不要主动去得罪别人。
只是希望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和别人的相处能更加轻松,不要被所谓的世俗人情所牵绊,也不要被别人道德绑架,拥有自己的观念和看法,不亢不卑的去和别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