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在本书中回顾了他长期在《运动画刊》中连载的随笔。虽然写的年代是在八十年代,回顾的那些乐手、演员、作家等都不熟悉,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由于是村上春树的作品,看着还不是那么枯燥。书中那些时代和现在的中国也没有差别很大,不想成为纯粹的吐槽文章是否应该这样看到一些杂志内容,写一些短篇的感想呢。
想到我高中时候有一本很厚的本子专门是剪下报纸上的新闻。
总而言之,就这样相当愉快地阅读美国杂志,并持续了四年这种工作,再将八十一个碎片整理好,试着依照顺序读下来,忽然陷入一种怀旧的思绪中;虽然这个世界上有一堆这样那样的事情,可是还真有趣啊。
叙述的口气让人看出对这个工作的热爱和童真。
达克表示,长寿的秘诀在于节制。尽量避免独奏,也不要过度吹奏。早睡早起,好好吃早餐。达克是一个人生活,所以要自己打扫、洗衣、做饭,有空就练习小号。抬头挺胸,以正确的姿势吹奏乐器。一直活得很有尊严,而且与人无争。不要丧失对音乐的信念与热爱。
生活真的可以相当简单,没有欲望,简简单单。只要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巨大的成功也足够了。
《我打电话的地方》则不同,是一篇没有暗藏玄机、以淡淡语气道来的小说。但卡佛的文章会片刻不停向前推进。这个描述因酒精中毒住进疗养院的主角与同病相怜的青年渐渐心意相通的故事,尽管题材有些灰暗,处理方式却不流于感伤,这一点很不错。而且读完之后心中还留着些什么。
将卡佛作品的优点描述的很令人赞同。村上的语调也是淡淡的,但言之有物。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显而易见的人生。
虽然这样,还是要把人生过得精彩。
约翰的突然成功,并没有给我们的婚姻生活带来正面影响——还真是一举相当令人落泪的对白。
想到越南新娘的例子,有些人认为越南新娘是钱买来的,就虐待。有些人认为越南新娘背井离乡那么远,可怜,应该好好对待。金钱是婚姻的保障还是什么,很难说。
刚戒烟的时候,手上闲的发慌,各种东西不停地往嘴里塞,可是这样下去既会发胖又会没完没了,于是某天下定决心,一切杂七杂八的东西都不入口。现在正餐之间一般都不吃东西。这是习惯的问题,一旦习惯之后,也没什么大不了。
对于零食,我觉得没完没了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我总是不能下定决心不吃杂七杂八的零食,我知道这样对于我的利用时间的效率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影响。如果我这辈子想有所成就,这样没完没了吃零食一定会让我走向自我毁灭的旅程。对于没完没了吃东西的不能克服看来只能靠我自身的意志去解决,但是觉得真的还是挺难的。
电视这种设备具备的奇妙功能,或许值得我们好好重新思考一下。
想到了《我们台湾这本书》中提到的,当琼瑶的电视剧刚进入家庭时,一开始只是母亲和妹妹看,后来我也开始看,接着父亲只是下班回家时看一下,最后父亲准时下班回家了。不应该过度贬低电视的作用,虽然因为电视视力下降,很多正事也没有被完成,电视可以用来宣传意识形态,电视传播的新闻对于我们是那么远,没啥意义。尤其是电视剧,让人不会静下心来坐着去看书,但是电视剧也可以起到让家庭更和谐紧密联系的作用。回来就打开电视机,为了祛除房间的安静,听着很凄凉。但如村上所说,电视总是有利有弊的。
脑袋里装着这样的时代考证去看电影,也是件相当有意思的事。
最近迷上了看剧,因为可以带着某些形象考证式的去看书,更容易理解。
人气作词家的地位让他很不舒服,成名后他仍然在米高梅负责企宣工作,每天早上去公司上班,傍晚下班回家,过着上班族的生活。这种人也相当罕见。
就算平常再怎么只顾副业,该做事的时候也一定将事情仔细地做好,这绝对了不起。不过,反起到而行之的人也相当多。
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对于成功的定义大概就是工作可以很清闲,成名或者有钱。但是有些人可以做到那么淡然面对自身的成功,几乎让人觉得达到了佛的空的程度,对于身外之物是如此淡定。是因为我太没钱,所以我做不到这些么。
对于做事的态度,我也不够认真负责,有责任心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但是我不是其中一个。那么多有责任心有目标的拼搏的人在,我如果这点负责的态度都养不成,如何可能成功。
如果要表示个人意见,我认为在这种信息过度秘籍的现代社会力,一切名声本质上都是过度评价。评价不足的概念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被视为评价不足,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过度评价了。真是个令人费解的世界。
虽然这本书是村上写的关于1980年代的,但是对于当代社会还是如此适用。尤其是互联网如此发达,每个人都可以成名,但是成名过后也很容易被人遗忘。成名的意义是什么。即使历代皇帝,在当时受万人膜拜,在历史的尘埃中也被洗刷。对于人生来说,是否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值得为之奋斗的事去努力。
所谓赏名人(celebrity watching),顾名思义就是在远处观察那些知名人士。
名人也很喜欢看别的名人。哈哈哈。
如果只是作为一个超级普通的观众在那么遥远的角度去羡慕那些名人,见到一个名人疯狂去合影留念。有人进行行为艺术,让普通人演成名人一群演员围着去签名,作为旁观者的我也去围观,这样的去当一个围观追随名人的人绝不是我所想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名人圈子对我吸引力不大,我只是想要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圈子。
”我打心底尊敬日本人。他们真的是非常勤勉而有组织的民族,会获得成功也是理所当然。”
看到自身的工作表现,更加赞同这话,因为我在我自身上看到了很多的懒散,不负责任,没有自我克制。
这个世界上的职业种类实在是五花八门,其中有好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例如居住在亚利桑那州图森的罗布哈格,这名二十八岁的男子竟然是以搜集陨石为业。从撒哈拉沙漠到新几内亚的山区,他的足迹遍及各地,遭遇过山贼,被崩落的土石掩埋过,只为了寻找陨石。
我没有那么喜欢我当前的职业因为我觉得我实在和太多太多的人都一样,做着一个码农的工作。如果我对比如手机陨石感兴趣,那样丰富精彩的人生让我和别人不太一样,我觉得那样的生活不错。是因为我潜意识中希望我可以过得不一样的人生么。
问题在于他们的嘴一年年变得更刁,更贪婪地追求新口味。
想到了对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我的态度,用了一段时间就觉得无趣不玩了。就是因为我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对于电视等数码产品也一样,刚开始是那样新奇,拥有了觉得还是书本更让人增长知识,想回到海明威那个时代的巴黎。但是他们是否会羡慕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
那时候真的很惨。只因为我玩冲浪,就没有人认同我的研究成果。即使我比别人加倍努力,有所发现,人家还是只会说那家伙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我可是历经相当长的岁月才获得了正面评价。
有时我们的偏见就是如此极端。对于小学时候打小报告的学生可能也会有种认为他们是书呆子,道德不怎么样。我们身旁的意识文化形态就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着我们。
通过某些人的某些爱好就给人打上烙印,比如性取向。
不论在日本还是美国,新进作家轮换的速度都快的惊人。
在中国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不是那么快被轮换被消费的作家。
曾经在南伊利诺伊大学教了两年的伦理学,但很讨厌那种斤斤计较的竞争,于是辞职回父亲的店里帮忙。虽说坐在路边向过往车辆回收根本赚不了钱,但其中却蕴含着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的感觉。
到了夏天,有时候会这样持续十二个钟头左右(朝过往车辆挥手)。一个小小的亲切问候就会让人心情平静下来。
我想普通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一定是大学教师,而不是旧货店店员。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一定会认为这个儿子懒散没有追求,把所学知识就这么抛弃,不思进取。但旁人有什么资格去否认这样的人生,自己觉得快乐值得就够了吗?
再怎么说,最令我佩服的也是率真的整体设计,没有那种“没见识过吧”、“怎么样”之类的小聪明。要做到这些而不显得廉价,又要让游客百玩不厌,实在不简单。
去一个地方,最讨厌的就是那种被鄙视的认为你没见过世面的高人一等的感觉。亲近感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