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多事啊,刚随手点开了一篇简书上有关于大学学历的文章。
文章里的作者以985、211等院校与普通二三本作对比。感慨的大抵是同人不同命,一流院校毕业生比普通本科生机会多很多吧。
Hey!我这个专科在这呢!可叹浊某一介专科,若以身份论成败,我大抵属于下流之类吧!
世间的得失是如此的,几分付出几分收获。在找工作等诸多方面,那些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所获得的机会,是大于宝宝这个专科的。
这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人家当初辛苦所得罢了。(BTW,宝宝当时玩游戏,《劲舞团》键盘按的可顺溜了!)
就我理解,一个人能在少年时刻苦,是不容易的,甚至于比长大后再努力奋发要困难。何以故?年少不识哀愁的滋味,容易找不着动力吧。
等长大了识得哀愁之后,才发现这个世界,是对待越年轻的人才会越宽容,哈哈。
某种程度上说,我很理解一些知名企业只招收诸如985、211等一流大学的毕业新人,因为要了解一个陌生人实在是太困难了。
抛开分数、学历这些纸面上的数字,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呢?
也许你得和他聊几次天,吃几次饭,出去玩几次,一同看几场电影。毫无疑问,对于面试官而言,那样要花费的时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所以,让我们用简单的数字来了解一个人吧!比如分数?比如学历?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精确,可也足够用了,不是么?
你看,别人也不是故意歧视我们这些非著名学校毕业的学子,只是形势逼迫不得不如此罢了。
就像我们去买苹果,没时间仔细一个个去分辨好坏,所以总是挑第一眼看上去个头大,品相好的。
个头大、品相好的苹果就一定是甜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多数时候,是甜的。 :)
哎,怎么说呢。没能在学生时代足够刻苦,这诚然是一种遗憾,这种遗憾所带来的后果,也会是一种必然。得到与付出,永远是成比的。
好消息是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漫长到世间的得失都可以相辅相成,若能深刻认识自己已经失去的,从长远去看,也许是一种幸事。
人们初识一个人依靠的也许是分数、是学历,可越深入下去,便越会注重一个人的本质。
就像一颗苹果,外表再艳丽,如果它是苦的,人们是永远不会去吃第二口的。如果像宝宝这样歪瓜裂枣,内在是甜美的,兴许有人愿意尝第二下呢?谁知道呢?
所以与其念念间懊悔过去不能改变的事实,不若化悲愤为力量,专注于现在的自己,充实自己的内在。
那么如何能充实自己的内在呢?是善良与纯粹吧!
啊呸!写到这越来越有往鸡汤上灌的嫌疑,道理懂的多,不去实行依旧过不好一生。就此打住。
GG思密达。
化浊
2017-11-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