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浮燥到了一定程度,就越追求心静。当关闭外部一切无关自我的喧嚣,心愈发静雅清明起来,生活回归本源的状态,家庭气流都祥和很多。能静下来,得益于修练《道德经》的助力,当没有方向时,就回归本源潜心修习。
今天背到《道德经》第十六章,能背诵下来,先要反复解读理解吸收,而后开悟明智,不研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研究会知其妙,更能坚守本心。这一章,让我学到了“静气,就是我的贵气”。所修习的人也都能有所感悟。

这一章的重点就在前面的两句话“致虚极,守静笃”。其中“虚”和“静”这两个字,则是本章的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是“虚”,什么又是“静”呢?
从入世的角度来讲,“致虚极”的“虚”,就是放下、是空、是谦逊。放下的是自我,清空的是思想,而谦逊是纳新的姿态。所以,“虚”是要让我们放下固有的想法、心中的成见,暂时清空它,使其如白纸一张,以待别人在其上畅所欲言,留下属于他们的、真实的各种思想、创意,用这种谦逊的态度待人接物,就可以集思广益就可以更客观地处理事情,更好地达到兼听则明的效果。
“致虚极”是“守静笃”的前提,因为只有能够放下自我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安静地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建议,聆听不一样的声音。
“守静笃”的“静”,就是让我们任何时候要能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要善于滋养自己的一身静气。沉得住气,才能冷静地观察别人的言行,捕b捉他们的行事风格、行为特点、性格特征,才能成竹在胸。沉得住气,才能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摆脱当局者迷的困局,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所遇之人和事,发现他们的本来面目、真实意图,做到有的放矢。静得下心,去思考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规律中看到促使事物发展的根本。知道了这些状况,就可以让自己遇事不那么躁动、不那么冲动,就可以较为妥善地处理好手头的事务。
能够“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在“万物并作”中做到“吾以观复”的超然与洒脱,才可以找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规律,才能获取“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的感受,才能拥有“复命日常,知常曰明”的启发,才能对“不知常,妄作凶”的警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尽力避免自己成为一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拥有这股“静气”。静气,不是暮气。静气,就是贵气。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涵养,是与众不同的一种气质。
其后所说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讲的都是“致虚极,守静笃”的效用。
这句话的本意是:知道世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能容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处理事务时可以相对更客观、公正,这样的人无私而正直,他们更适合成为君王(即管理者),这样的君王(管理者)懂得世间万物源之于道,生之于道的道理。知道人作为万物之一,人性之中必然有与天性相合之处,他们认为只要顺应自然、顺应天道,这样的治理(管理)模式就可以成为恒久的模式。而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知道世界是多极化的、万物是多样性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就应该尊重这样的客观事实与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强求单极化、单样性、单元化。我们可以削弱对手的力量,但应该尊重对手的存在;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应该尊重不同的声音。这是真正的大格局,拥有这种格局的人既能获得对手的尊重,也能得到更多可以争取的力量,因为人们都是乐于和开放、包容的人一起共事的,这样的人离成功还会远吗?
《道德经》仅仅只有5000字,而其精髓尽在“致虚极、守静笃、顺自然”这9个字,言简意赅,值得我们一生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