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听到了“区块链”“比特币”“ICO”等一些看似很新但却被反复提及的词语,这些天听完几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讲座后,回想起一个学长在朋友圈分享的:“如果两年前有人给我分享区块链,我会觉得这个人很上进,如果现在还有人跟我说这个,我会觉得他很庸俗”。
当然,大多数人还在呼喊:“智能时代真的已经来了,来了!”
诚然,伴随AI、比特币、区块链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今天的大多数人已经接受我们开始进入智能时代,时代在一步步的向前,我们感觉被裹挟着前进。
就像罗胖演讲中说到的:“过去是追赶式的力量,现在是溢出式的力量”,我们就像是被推进了互联网时代——那些最难被连接、被记录的人,也被接入了这个时代,我们又被推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一个个黑科技:阿尔法狗,智能汽车、最近的CES展览……
时代正在飞速向前,让我们这些平平常常的、缺少专业技术的普通人都被带到了这艘智能时代大船上。无论是主动求变也好、被动接受也罢,我们都已经走在了这条“不归路”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现实的世界大河奔流”。
在这个机器“甚至”可以取代人,更好地完成原本必须由人才能完成的事情,诸如组装产品、无人驾驶甚至诊断疾病、交易证券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到了忧虑、感到了恐慌,试想:未来人类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或许,大多数人都感到了明显的忧虑,当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柯洁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在思索:“电脑真的要取代人了?”
没有人有准确的答案,因为这个智能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时的我就会在想:我们到底该干些什么呢?
其实,我们都一样都想跟上时代的节奏,想知道走在科技最前沿的人的想法,不想让自己早早地被时代所淘汰,但是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快到了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思考。就像区块链的概念,今天提出来,明天就过时了。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在个时代,我们真正需要把握的是什么?
是这些新时代的名词吗?还是那些新的概念,技术?亦或是其他?
或许在技术更新上已经无法跟上时代,但我们或许可以把握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说规律,定律。
当我读到《爆裂》时,就感到了这是一本新的“旧书”,用一些看似很平凡浅显的规律传递了未来时代的声音:
伊藤穰一,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和《连线》的杂志特约编辑。两个不是专门从事IT(信息技术)行业的人是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呢?
你是文科生也罢,还是创业者也好,平凡人也能在智能时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九大未来社会的生存原则,你都可以非常浅显地掌握。
他们就是:
涌现优于权威,新事物的出现比以前的权威更重要。
拉力优于推力,自己的主动获取比被动的接受更重要。
指南针优于地图,方向比按图索骥更重要。
风险优于安全,承担风险比固守安全更重要。
违抗优于服从,对于创造力的“保护”比束缚更重要。
实践优于理论,应对高节奏,“做”比规划更重要。
多样性优于能力,通才比专才更重要。
韧性优于力量,坚持比力量更重要。
系统优于个体,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比一个个体的天才行为更重要。
刚看完书的我确实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也有一种感觉,这些理论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老师或者同学?都会隐隐约约谈到过。
其实或许这就是那种不变的真理吧,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变化或者不变,像区块链这样的东西可能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变化,这样的那样的所谓的类似区块链的概念,但是那些规律,都是没有区别的,是永恒的不会变的,是经过验证过的,又和每一个时代有一个契合点。
就像是风险优于安全?这在求稳的中国人中是很难想象的,安全或许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但是承担风险?或许很难,但是腾讯、阿里,再看看百度或许就不难理解了,腾讯或许可以一直用游戏来赚钱,阿里也可以凭借电商称霸很久,但是他们还在广泛投资,这些有风险吗?是有的,而且很大,"跳出舒适圈"其实并不容易,但是承担风险同时你也获得了回报——腾讯2017年的市值达到了5000亿。
或许新时代需要这样的新玩法吧。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逆势而为,还是顺时而动,是掌握新的概念,还是把握永恒的规律?我们在新时代里需要重构我们的常识:“谋定而后动”是否还有效?“一味地堆积资源”是否意味着成功?“命令与控制”是否显得更加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