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会听到“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想……”“我只是想说……”等等类似的对话。你觉得我冤枉了你,我觉得是你想多了,为什么会这样?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
可能那天他事情太多没有表达清楚,也许她“姨妈”造访语气有点烦躁,还有可能是传话过程产生误导,我以为你清楚,你觉得我了解,但结果就是不如人意。我觉得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太以自我为中心:
我事情这么多,来不及交代细节讲太多,你应该理解。我都“带病”出勤了,你就不能体谅一下吗?我明明不是这么说的,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你会这么想就是不相信我。
我们都觉得自己没有错,但为什么就是无法避免矛盾?原因就是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大家都在说换位思考,把自己换到对方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但为什么不是:当我是他,“我”会怎么想呢?
是不是听起来很拗口?前者说的换位思考,始终还是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思维模式,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而已。后者说的换位思考,应该是用对方的思维模式,对方的理解能力,和对方的经验、经历去看待问题。去考虑他会如何解读你的态度和你说的话。
比如,我没有觉得我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对啊,如果别人用这样的语气对我说话,我也觉得OK啊。但是,你怎么知道对方的感受会跟你一样呢?也许他就是受不了别人用这样的语气跟他说话,也许在她看来你用这样的语气跟她说话就是不尊重她呢?
俗话说:一百个人中有一百哈利波特。也就是说,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大家的理解力不一样。同时,每个人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有些事情我觉得没关系,你可能觉得有一点不舒服,对她来说也许就是“奇耻大辱”,无法接受。这就跟大家对同性恋的看法一样,有人身在其中,有人由衷祝福,有人避而远之,也有人恨不得把他们都浸猪笼。
所以,表达时不仅要给自己换角度思考,必要时也要换对方角度思考;不仅要考虑自己是否表达得清楚、明确,还要考虑对方是否接受地清晰、愉快。学习刘墉老师“把话说到心窝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