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在文章《有些所谓的学习,只是在追求性价比》里面提到了知识的“性价比”,这次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来思考一下。
记得两年前参加@十点读书会 的“100天阅读训练营”,听战隼老师分享的时候,有一句话记忆犹新。战隼老师说:尽量不要读别人咀嚼过的书。干货分享固然好,但这些毕竟是别人思考的结果,如果你不加思考,它们对你而言就是“二手知识”。
被包装的知识都是“二手知识”
现在是“知识网红”爆炸的时代,分答、知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让“知识变现”火了起来,还捧红了很多网红、大咖、大神、知识型IP;其中也不乏一些鱼目混珠的人,将一些肤浅的东西凑到一起,随随便便就搞出一个“微课”来。
不可否认,有些微课的知识来源于他们自身的总结,也有一部分来自于网上的干货与方法论的拼凑。但对于知识背后那些自成体系的东西,却严重流失了。
正如不少心灵鸡汤的句子,咋一听还觉得挺有道理的,其实它们很多都来自于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经典著作,被断章取义之后,包装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三十而立。
这句断章取义的话被解释成“三十岁成家立业”。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又有多少人会去探究这句话的本意?更别提后面被砍掉的大半句了。
还有一个例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是“无后”?孟子在后面一句话里面解释过了,想知道可以去查原文。
当然,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没有必要去探究和考证每一句话;但对于我们需要学习的领域,我觉得,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多投入一些吧!
说回微课。
这些课程有三个明显的共同点:
1. 时间短(21天,或者60天、100天就能学会)
2. 见效快(马上年入百万、10万+的爆款)
3. 投入少(5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
为什么这样设计?当然是为了让这些知识看起来很轻松就可以学会,为了服务那些想学习、却又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的人(谁愿意去读那些大部头呢?),同时也是为了从他们身上赚到钱。
“知识变现”嘛!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说书人。
但是,以上列出的这三项,都违背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学习是一个反复而漫长的过程”。
读到这里,你不妨也来自测一下,去年你有没有参加这样的快速学习课程?效果怎么样?有没有达到文案宣传那样的立竿见影效果?是不是还在焦虑、又被今年的新课程吸引了?
这些都是吸收了二手知识的表现。
如何改变碎片而肤浅的学习状态?
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起“知识体系”。正如盖房子需要蓝图,要想学好某个领域,也要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来。
什么是知识体系?就像欣赏一幅油画,你要从油画的色彩、构图和艺术派别等几个方面着手理解;就像你要学习运营一个微信号,也要从营销学、传播学、大众心理学和文案策划方面入手。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掌握、或者将要掌握的框架。有了这样的框架,我们才能把那些细枝末节的知识,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把你学到的零碎知识(一招一式)、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武功秘籍)?
我有三个建议:
1. 做好长期持久战的准备,不要期望21天、100天能做成什么大事,如果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还是以“年”为单位吧;
2. 全面投入,主题阅读、讨论、刷知乎什么的都一起上,而不是每天刷刷干货(我上一篇文章提到一个方法就是:学习之后,记得总结、复盘、改进,最后继续实践);
3. 沉住气,防止即时满足。
当然,真正要做起来,这三点建议还远远不够。当你行动起来的时候,自然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检验自己是不是在努力:你的学习过程辛苦吗?不辛苦就说明还不够努力,还需要加倍。
最后,我想对你、同时也是对我自己说:
如果学习真的能短平快、那清华北大四年都在教什么呢?不要让自己陷入即时满足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