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挥枪下,很多不喜欢念书的都去美术培训班,因为美术特招分数低,美术高考成为挤进名校独木桥的一条蹊径。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不少搞美术/设计的回来抢了文字的饭碗。设计师的书籍在书柜占据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涉及领域涵盖哲学、宗教、影视等,洞察犀利颇有见地。设计师活跃在各类讲坛,聊生活方式、品牌管理、时代变迁,风头甚过作家。我最喜欢的作者也是个艺术家——陈丹青,他的文字极其净练,绝对能吊打许多作家,还有张永和的《作文本》、原研哉的书也很有洞见。
当然说学设计的不读书,是极大偏见,事实并非如此。但是,美术设计与文字出产有什么联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举个身边的例子,我妹妹是中国美院毕业的服装设计师,从小不爱读书,至今仍是如此,工作五年后她做了自己的公众号,文案绝对完胜我这从事多年文字工作的广告学科班生,她是典型的设计抢了文字的饭碗,究竟这事是怎么发生的。
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通常需要三过程:输入、内化和输出。 首先,是知识输入。阅读、刷微信、听演讲、在教会听道都是知识输入的过程。爱读书的人,知识输入非常充足,但容易出现信息过载和信息恐慌。信息过载好比刷朋友圈,刷好几个小时但记住的很少,能运用的更少,因为频繁阅读的信息量超出能吸收的量,大部分被浪费。而信息恐慌就像,没刷朋友圈就担心错过朋友动态,没看这本书就担心被kick out,所以只能用一本本书来填充知识的饥饿感,不小心很容易吃成消化不良的大胖子。而不爱读书的人,知识输入比较匮乏,但他们头脑拥有更多内存,对知识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来说,学富五车的人,硬盘存很多素材,但如果缺乏清晰的文件夹结构,很难被找出来。而读书少的人,硬盘存不多,找出来很好找。
其次,是知识内化。李叫兽在《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聊到比阅读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处理。一个艺术生和文科生,大学四年的知识构建有很大的区别,文科生基本是输入,无论阅读还是期末备考,都在往大脑填充知识,被动接受性比较高,思考上容易犯懒。而美术设计生被要求“观察”,包括自然写生,从五金店中寻找材质灵感,将生活日用品进行拆解、重构… 主观能动性比较强,观察也是思考的过程,无形中培养了洞察力。这样,即使阅读不多,但在别人5秒就看过的一行字,思考半个小时,也比看5本书更有收获。
最后,是知识输出。这个环节很容易被忽略,但却是人形成方法论和价值观最重要的途径。知识输出分为语言输出和行为输出,语言输出表现为与人交流、演讲、写作,而行为输出更高层次,把内化的价值观、思想转化为行为方式做出来,知行合一。输出是最高层次的知识整合,能挤得出奶,才能证明草的价值。回到文科生和美术生的大学出产成果,文科生最核心的出产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还是建立在参阅各种文献基础上。我的硕士论文时查重率是2%,答辩时被说引用文献太少,只能无奈再找一些凑数,但麦克卢汉写成名作《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时,基本没有引经据典。创造性的发现都是对传统主流的推翻,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黑天鹅理论的发现,长尾理论颠覆二八原则。基于生活的观察和大数据实验,比任何引经据典更靠谱,文科生的学术世界显然多了很多桎梏。反观美术生的大学,生活基本被各种设计作业覆没,设计实践是专注而漫长的思考过程,而作品是思想的输出。从观察、思考到输出,他们较容易完成知识构建的闭环。
最近,微信流传一篇《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勤不能补拙,只有思考和输出,形成自己的洞见才能有所斩获。罗振宇说互联网时代社会从金字塔变成仙人球,表面积很大,每个个体都可以扎出一根刺,打造自己的珠穆朗玛。而读书也是如此,再多的书也不能堆成金字塔,只有专注思考,才能扎出自己的珠穆朗玛。如果你的电脑攒满很多素材,但一键download后再也没有翻过,如果你书架上的书已经翻过一遍,但依旧印象稀微,暂且关掉你的信息接收器,微信并不能让我们勤奋,而是思考犯懒。找出书架上最值得看的十本书,好好写读书笔记,找出电脑收藏的最经典文案,模仿写几篇翻版。如果你实在懒得动笔,出门找人泡泡茶,分享读书和生活的看见,也好比宅家里刷微信强。年轻时,总觉得闽南泡茶是种颓废的生活方式,现在才发现茶桌是思想道场。
今天起,停止吃草,开始反刍,准备挤奶…要不你斗学五车,也干不过个画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