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很好的故事。
一位父亲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他感觉有人跟在他的后面,当他转身时,发现是他不满8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馆喝酒,儿子却在跟随我的脚印!”从那天起, 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坏习惯,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教育的起源。
美国有个叫孟禄的教育家,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他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
想想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故事虽然是说,孟子的母亲为孩子找到了最适合的环境,但是让她做出搬迁选择的仍然是孩子对大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那些道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前几天在听阚兆成主任的家庭教育讲座中,听到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学校硬件大体相当,但是黑人的孩子仍然成绩很差。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问题。美国的白人家庭比较富有,他们的房子中多有火炉。晚上白人的家长多围坐在火炉旁边看书读报,孩子自然就会跟着一起看书。而黑人家庭多忙于生计,没有这种氛围,所以即便在硬件相当的学校学习,他们的成绩和能力也难以提高。
班级中一位学生的作业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作业的最后面,家长签字的地方,很多家长都签上“已完成。”但是这位家长却始终写一句话:宋老师,孩子的作业已经完成,家长已经检查无误。辛苦啦。然后是家长签名。这位家长的字,写的很认真,没有连笔。孩子的字也写的非常认真。非但字认真,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成绩也很好。这就是一种榜样。反之,也有学生经常作业完不成,家长参考作业单查不出来的情况,孩子的习惯和成绩自然问题频发。
一个学生经常打架,一次跟其他班级的学生发生的冲突比较严重,让家长到学校处理。家长到校后,二话不说,上来就给了孩子一巴掌。当时,我们几位老师就知道孩子为什么经常打架了。父亲的责打目的是批评教育,但是孩子却在无形中学会了如何打人,并且越战越勇。后来我们把教育孩子的方向,改变为劝导家长别打孩子。效果很差,这位家长从一年级打到初三,孩子已经养成了打架的习惯。
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我在小学五年级时,一段时间班里的数学老师请假一周。给我们班代课的是隔壁班级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有个特点,就是讲课的时候,眼睛喜欢盯着天花板。同学不解,总觉天花板上有数学答案,结果每次上课的时候,老师盯着天花板讲课,学生盯着天花板听课。一周后,我们的数学老师回来,非常生气。老师看我们,我们看天花板。那之后的一段时间,数学老师时候的最多的就是“看我,看我,别盯着天花板”“天花板上有答案么?”“你们老盯着天花板干嘛?”“难道我还不如天花板么?”后来,老师讲课的时候,盯着同学们的眼睛,我和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老师在目光中的要求和威严,这才不盯着天花板不放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学生无意识模仿的角度来说,老师也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我们千方百计寻找的教育宝典,其实就是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