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金秋十月是最好的时光,这段日子里,天气干爽,温度适宜,微微的秋风一吹,清爽又舒适,一股惬意暖上心头。而庄稼、瓜果也在这微风的吹拂下低头,满地的金黄,漫山的柿子,金灿灿黄橙橙,也是庄稼人最为开心的时刻。
十月初,是老张家柿子的收获时节,这也是农家制作柿饼最为恰当的时节,不温不燥,气候干爽,空气最为纯净。
自打小A记事,就经常吃到村里老张家的柿子或是柿子饼,那时候小孩子多,都是一个分成好几瓣,自然吃得很开心,要是运气好,出去玩的时候,能够找到树上自然红透的新鲜柿子,自然是了不得了。
到了集中采摘的时节,老张家的青壮年们,便会带上带长杆的简易网兜——一根长长的竹竿,末端用一根8号铁丝窝个圆形的铁圈环,留些许小尾巴,再用布或者塑料窗纱,做成十几厘米长的小口袋,缝在铁丝圈上,用来兜高处、枝丫尾端的柿子。
有的是树上就已自然红透的柿子,这是不能用网兜的,兜下来会烂掉,这就考验采摘者技术了,位置低的还好,要是长得高,采摘者总是小心翼翼爬上树,慢慢地靠近,生怕惊扰了这世间尤物,靠近了,用一只手托着下部,一只手掐断与树干链接的部位,摘下来,欢喜异常,掰开,坐在树杈处享用,快乐得像个小孩。
采摘下来柿子不易保鲜,放在一起没过几天接连红透,吃都吃不过来,老张家便把它晒干,制作成柿饼,延长保质期,还可用来送人。经过初步的筛选,剔除有机械伤及长虫的果实。
当然,最好是选用充分成熟,肉质坚硬,果形端正、果顶平坦或略微突起,做出来的柿饼会更有看相。但既然多为自己吃,老张家也不会太过于计较。洗去附在柿子皮上的污物,树脂等,然后捞起,放在通风阴凉处晾干。
一天的新闻联播以及紧接着的天气预报,是老张家每天必看的节目,晚上7点半,老张家的爷爷辈就准时打开电视机,泡上一壶茶,既是看看国家大事,也是关注第二天的天气。如果天气晴好,晚上便开始劳作,将晾干的柿子去皮,放在晾晒的簸箕中,等待着第二天的太阳。
晾晒的过程是最讲究技术和“火候”的,老张家大门口有两大块空地,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架在松木上,将去皮后的柿果果顶向上,暴晒一天,晚间收回,用席盖好,防露水防雨,约一周左右果肉皱缩,果顶下陷,进行第1次翻动,以后每隔3~4天翻动1次,每一次翻动同时进行捏饼,捏饼时讲究力道和匀称,力道均匀,这个动作反复进行,直到柿饼外硬内软,回软后没有发汗现象,这个过程往往要半个月左右。
晒好的柿饼,放上一天,就可以吃了。更讲究一点,准备个大缸,找一个干燥通风、阴凉的房间,将柿饼两饼顶部相合,萼蒂部向外,按照一层柿饼一层柿饼皮往缸里面铺设,放个三五天,柿饼外层就会析出一层白白的结晶体,这是一层葡萄糖,经脱水后附在柿饼表面,雪白如雪,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细菌发酵的产物。
要保存的话,准备好大大小小的封口袋,装入,自我品尝、待客、送礼皆可。
每次儿孙们回到老家,老爷爷总是第一时间拿出他这拿手农家产品,非要儿孙们先品尝一口,甜不甜,好不好吃,要出远门,也会叮咛捎上一袋。或许对于老人来说,儿孙辈们的肯定是对他最大的宽慰。而对于儿孙们来说,品尝家乡美食,不仅可以品尝当下的美好,激荡起的更是那最深处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