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此篇接着论孝。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到:“最难的侍奉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在有事忙时,晚辈愿意承担其中劳苦;有好的酒和食物,让长辈们先吃,难道子夏你认为这样就是孝了吗?
与上篇子游问孝,孔子着重一个“敬”不同,本篇子夏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重点又在“色”上。孔子在不同的弟子问同一的问题的时候,给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有人讲孔子作为教育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告诉弟子们what is ,而是告诉他们how to do it,所以孔门的儒家学问是重践行的,亦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孔门之学为讲方法的学问,并不是迂腐老酸的学问,区别于后期地宋明理学心性之谈,读《论语》者不可不知此点。
孔子此篇谈的和颜悦色其实对于任何时代的子女侍奉父母都是一件难事,与上篇谈到的敬其实一样,都是要求人需发自内心的去侍奉父母,只要人从自己内心出发心甘情愿侍奉父母,那对父母便能“敬”和“悦色”,也内心就是王阳明提出的人的“良知”。
但是我们当代人还有多少人和父母相处时和颜悦色呢?我们与父母沟通时稍有隔阂,便会与父母吵嘴,这样对待父母真的对吗?值得每一个做儿女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