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下巴磕在会议室的桌子边,目光呆滞地看着涂着蓝漆的桌面。桌面看起来很光滑,在灯光的照射下又呈现出细微的垒垒划痕。让我奇怪的是,这些划痕竟然呈现出一个规则的图案,像是一个画家用粗犷的线条勾勒出的一个鸟巢。我移动自己的位置,这个图案也随着灯光反射点移动。想了想,其实原理很简单:光滑的桌面在成年累月的摩擦下会形成层层叠叠不计其数的划痕,这些划痕的分布本来是没有规律的,朝各个方向的都有。但是在光源下,只有少数特定方向的划痕才能被我看到。所以并不是线条形成了特定的图案,而是在我的视野中呈现出了构成这个图案的线条。
什么是人性?按照哲学教授王德峰德说法,猫有猫性,狗有狗性,人有人性。这样理解的话,人性大概就是一切类似于动物又不同于动物的人的天性。
人性如同油漆上这些层层叠叠,不能被我们的肉眼看到的细小的划痕,复杂而多态。人性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它的本质,但这种本质仅仅只是特定角度的特定呈现。丑恶的东西是应该批判,但丑恶只是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呈现,去批判人性就没有意思了。你可以说人性是简单的,也可以说人性是复杂的。你可以选择相信人本性善,也可以选择相信人本性恶。这些都取决于你是谁,你在哪里。
对于刚刚认识的人,他在我们眼中所呈现的“自我”往往并不是真实的:有出于生存斗争的虚张声势,有出于自我保护的掩饰,还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千奇百怪的谎言以及误解。对于已经熟悉的朋友,了解自然更多一些。所有的虚张声势,所有的掩饰,所有的谎言以及误解都不见了以后,对他的评价必然更切合实际。
抛开偏见不说,即便所有的评价是中肯的,你也未必真的了解其本质。也许你所知道的那一面是真实的,但那也只是在当前这种情形下而言,换一种情形下他完全可能表现出你意想不到的一面,一切都是真实的他。 因为缺乏信任感而始终徘徊不前,不断解构,不断怀疑,解构越来越多,怀疑会越来越深,到最后可能没有一个正常的人类。
人性一层包裹着另一层,就像洋葱一样。对人性无限的解构只会让人越来越困惑。非要说本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他的本质。目所能及的树木就是森林,人性就是已经呈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