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史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人,他为人节俭,但是专爱坑人。
虽然很有政治见解,但是手段阴毒。
这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可不好干,三个被皇帝处死,还两个是自杀的。
当皇帝下旨,让公孙贺做丞相后,这人吓得哇哇大哭,死活不肯上任。
可是,公孙弘却是个例外。
汉朝尚武,无军功不得封侯,这公孙弘也封了侯。
此人,当过饲养员,做过监狱长,最后官至丞相。
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而且他的手段也不一般。
02
公元前124年,当时的公孙弘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了。
他年轻时曾经担任过监狱长,后来因为得罪人被免职。
一直到四十岁才开始正式读书,属于大器晚成。
一日,曾经一起在监狱上班的老哥们来看他。
公孙弘很高兴,安排老朋友吃住。
结果,没几天,这位老乡从他家里搬出来了,而且逢人便说这公孙弘太过分,是个戏精。
据《汉书》中载,“内服貂蝉,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膳一肴,云何示天下”。
意思就是,说公孙弘自己吃好的,穿好的,但是出门在外却换上粗麻,装节俭啊!
公孙弘是两面人么?
03
其实,他还是真节俭。
据《史记》中载,“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俸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公孙弘每顿饭只用一个荤菜,主食也只用粗粮,家中没有存款。
那时候,公孙弘的官职不是丞相,而是御史大夫。
因为他节俭的名声传的太响,同僚们对此议论纷纷。
您想,有这么一位“楷模”在,别人的日子可怎么过,多吃一口肉,这心里都担心让别人骂。
于是,一位叫汲黯的人对汉武帝说,公孙弘是在作秀,为人实在奸诈。
汉武帝心里也有疑惑,整天有这么一位穿的破破烂烂的站在朝堂上,弄得自己也不自在。
04
公孙弘,汲黯说你是装节俭,真的假的?
公孙弘回答得很干脆,没错,我就是装的。
呦,真嚣张啊,你啥意思?
公孙弘给汉武帝上了一课。
管仲,您知道吧?
废话!说重点!
管仲任丞相后,生活十分奢靡,但是齐国称霸各诸侯。
晏婴,您知道吧?生活很是节俭,国家依旧强盛。
汉武帝蒙圈了,你到底要说什么?
公孙弘告诉皇帝,官员生活的奢华与简朴,并不影响国家的实力。
但是,身为御史,带头节俭的话,会带动各级官员效仿,对国家大有好处。
汉武帝又问,汲黯那样误会你,你怎么看?
05
他先给汉武帝道喜,说汲黯是个正直忠诚的好人,自己能有机会和皇帝深谈,也完全要感谢汲黯。
这次谈话,公孙弘给皇帝传递了两个信号。
一是,自己是个真正节俭的人。
二是,他公孙弘不记仇,识大体顾大局。
公孙弘的回答,太高明了。
可他,是真心这么想的么,咱往下看。
右内史的位置出现空缺,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市长的高位。
但是,没人愿意去做。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职位需要长期和皇亲国戚们打交道。
尤其是汉代的那些外戚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嚣张的娘家人,做这个官,吃力不讨好。
汉武帝征求公孙弘的意见,结果他推荐了老冤家汲黯…
06
汲黯很好啊,公正,敢说话。
据《史记》中载,“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公孙弘是在公报私仇,把汲黯推进火坑。
一代大儒董仲舒,看不下去了,指责公孙弘做人不厚道。
很快,公孙弘举荐董仲舒去胶西王封地任国相。
群臣哗然,这公孙弘太缺德了啊,胶西王刘瑞的国相,谁敢去?
之前刘瑞已经连续处死了几任国相了…
也就是董仲舒命大,不然也得被公孙弘坑死。
这人将公报私仇,运用到了化境,谁要是得罪了他,一准被遭到他的报复,还不露半点痕迹。
07
主父偃与公孙弘同为汉武帝的高级智囊,但是两人政见不同。
主父偃先是建议汉武帝设立朔方郡,后大力实行推恩令,深得汉武帝的赏识。
一时间内,压得公孙弘喘不过气来,但是他并不着急,因为他在等机会。
终于,主父偃在查办齐王案的时候出现纰漏,导致齐王自杀,这下捅了马蜂窝。
权贵们被压制已久,将矛头对准了主父偃,可是汉武帝明白,主父偃是为了自己收回中央集权,而得罪了人,并不想难为他。
公孙弘出手了,“主父偃不死,天下不安!”
好家伙,一上来,就是最高调的道德绑架!
08
公孙弘用前朝各诸侯国叛乱的事情,隐隐敲打汉武帝,让他必须重视皇族国戚们的心情。
汉武帝无奈,处死了主父偃,平息了众怒。
被公孙弘盯上的,就离倒霉不远了。
淮南王刘安意图谋反,他往日里对公孙弘也很是瞧不起。
他曾经说过,“汉廷大臣,如说丞相公孙弘等,如发蒙振落耳!”
什么意思呢,刘安认为自己要是造反,公孙弘一定第一个投降。
结果,刘安还没等起兵,就被擒拿归案,最后还是死在了公孙弘手里。
汉武帝时期,惹谁也不要惹公孙弘!
09
但是,公孙弘对待工作,是绝对的尽职尽责,史书上记载他,颇有大局观。
元狩二年(前121年),几次请辞都遭到拒绝的公孙弘,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你说他是坏人吧?
公孙弘一生勤俭,在汉武帝眼中是一个绝对的能臣。
他把汲黯推到了所有皇亲国戚的对立面,但是耿直的汲黯也确实让这些骄横的权贵们收敛许多。
他把董仲舒揣进了绝境,但是胶西王刘瑞也确实被董仲舒牵制住了。
他坚决不放过主父偃,但是主父偃死后,权贵们也确实妥协,无人再有口实闹事。
历史就是这样,评价一个人的好与坏,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
黑就是白,白就是黑,只能看当时是否有效,不能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