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性子软的人,一定要狠狠读历史

前几天,我重温了《明朝那些事儿》,其中一句话让我深受震撼:“在由强者书写的历史中,历来没有眼泪的位置。”

纵观古今,历史的确是这样书写的。软弱胆怯的人,最终只会被遗忘,直到死去,也一无所成。与之相对,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无一不是内心坚定、行事果断的狠角色。

例如,徐阶为了铲除奸臣严嵩,忍辱负重,屈居人下整整十七年;又如王阳明,他被贬之后隐居山洞,日夜苦读、潜心研究,最终成就心学大成。 

这些人物凭借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突破重重困境,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由此可见,能成大事的人,从来没有软弱可言。

如果你也想有所作为,建议你一定要读读这本书,看看这些人物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与强敌对抗、化解危机。相信在阅读后,你也能找到战胜自己软弱的力量,学会谋略、布局与博弈,一步步向着强者的方向迈进。


01  做事优柔寡断,学学朱元璋

有人曾把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做成了下面这张图:


从放牛娃到一代帝王,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堪称波澜壮阔。

然而,在他登基为帝之前的四十年,充满了无数次生死存亡的考验。

他之所以能够挺过那些艰难时刻,靠的就是一种“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坚定信念。


书中提到,在朱元璋称帝之前,他面临着两个强劲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

三人各自占据一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时,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出兵,气势汹汹,令朱元璋军心动摇。

有人主张投降,也有人建议弃城逃亡,甚至有将领提议死战到底。

众人纷纷提出各自的意见,难以达成共识。


在这危急时刻,朱元璋冷静复盘了局势:敌人虽然强大,但他依然可以拼死一搏;

然而,一旦选择投降,他将一无所有,甚至连回乡做和尚的资格也没有。

犹豫不决的后果,只有失败和屈辱。

想明白这一点后,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谁再提投降或弃城,必杀无赦!”


之后,朱元璋巧妙地利用计谋,成功离间了敌人的联盟,将两位对手逐一击败。

最终,他稳步向元朝都城挺进,成功建立了大明帝国。

若非当初的果断决策,朱元璋也许无法迎来今天的辉煌。


《史记》有云:“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许多人在做事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犹疑中,最终一事无成。

真正的强者,往往果断而坚定。

他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愿为之付出所有的努力。

只有这种人,才能扫除一切障碍,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


02  心肠太软,就看看张居正

根据统计,明朝历时270多年,共有139位宰相,其中不乏能臣良将,但唯独有一位被后人誉为“救世宰相”。他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离不开他那铁腕手段。书中提到,万历皇帝登基初期,明朝政局黑暗,赋税沉重,社会弊端根深蒂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张居正上任后果断启动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改革之一便是“考成法”。这一制度类似今天企业中的KPI考核,要求各级官员必须按政绩进行考核,若达不到标准,就会面临贬职或减俸的惩罚。此法一出台,官场中各种不正之风无处藏匿。大臣们纷纷上书控诉张居正,整个朝廷震动不已。

然而,张居正却以强硬手段压制了反对声音。那些反对他的人,要么被打压,要么遭遇惨烈的下场。在执行新制度的过程中,张居正不惜背负骂名,坚定地推进改革,力求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最终,凭借他坚韧不拔的努力,国家的颓势一度被扭转,明朝王朝因此得以延续几十年。

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曾言:“要知道,没有什么比伟大事业更需要心狠手辣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弱肉强食始终是社会的丛林法则。只有实力强大,才有话语权;只有手段果断,才能在激烈的博弈中胜出。而那些心软、优柔寡断的人,最终只能被淘汰。

人生在世,不妨拥有一些攻击性。敢于亮出锋利的獠牙,我们才能面对各路挑战,披荆斩棘,成就一番伟业。


03  习惯认命,就看看朱棣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曾讲述过朱棣的身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深具谋略,但因母亲身份低微,始终未能获得父亲的宠爱。与太子朱标在东宫的养尊处优和学识熏陶相比,朱棣只能在军营中成长,日复一日与兵痞为伍。

父亲不宠、母亲无权,甚至连一个小兵也能轻视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朱棣早已明白,若想改变命运,唯有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争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标早逝,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孙子朱允炆。看着年轻的侄子登基,朱棣决定不再隐忍,他决定搏一把,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朱棣从北平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带领军队南下,一边征战,一边扩充实力。仅用了四年时间,他便攻占了京城,成功篡位。

称帝后,朱棣并没有放松,他励精图治,主持修撰《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巩固边疆,维持国家的安定。他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统治,更为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古人眼中,“篡位”本是大逆不道的罪行。然而,凭借这些功绩,朱棣成功改变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正如老话所说:“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距,不在于出身或地位,而在于成事的渴望有多强。那些不争不抢、事事谦让的人,往往一生平庸,因为即使机遇摆在面前,也不敢抓住。

命运青睐的,永远是那些有野心、敢争取的人。在关键时刻敢出手,敢争取,才能真正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04  遇事易妥协,就看看于谦

你可能对于谦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过他写的两句诗: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那个充满黑暗和险恶的朝堂,於谦无疑是数一数二的忠臣之一。据《明朝那些事儿》记载,明代官员的俸禄微薄,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官员忙于收受贿赂,享乐奢华。而于谦,却始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既不接受上级的“礼品往来”,也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

然而,当污浊成为常态,清白便成了最大的罪过。刚上任不久,于谦便遭遇同僚排挤,被诬陷入狱,差点丢命,甚至官职也被降了一级。经历了这场打击,于谦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愈挫愈勇。无论世道如何污浊,他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要守护人间的清白与公正。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深入民间,关注百姓疾苦,兴修水利,亲自审理冤屈案件,做了大量有利于民生的实事。当国家危难时,贪官污吏纷纷逃避责任,唯有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挽救了危局。

因此,百姓们称他为“于青天”。他去世后,民间自发修建祠堂以祭祀他。

正如古人所说:“人有志,竹有节。”如果一个人丢失了骨气和主见,人生也将随之崩塌。而真正的强者,绝不会轻易屈服于流俗。他能抵挡外界的威逼利诱,也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人,拥有一身正气作护甲,任凭风雨侵袭,也依然能坦荡如初,自由自在地活出自己的风骨。


05  太在乎别人看法,学学徐霞客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讲述的多是政绩卓著的文臣武将,但他在书的最后,特别提到了徐霞客,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这不仅仅因为徐霞客的成就,更因为他活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典范。


在那个功名至上的时代,许多人都拼尽全力争取名利,渴望出人头地,名留青史。

然而,徐霞客却不想走这条路。

他认为,十几年寒窗苦读已经够辛苦,即便做了官,也难免要经历尔虞我诈、朝堂斗争,一生都无法摆脱权力的束缚。

与其这样,不如去山川湖海之间,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


周围的人听闻他的打算,都觉得他疯了,觉得他放着大好前程不去科举考试,反而选择四处漂泊。

但徐霞客对此毫不在意。20岁那年,他背上行囊、带着干粮,毅然出发了。

途中风餐露宿,经历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

他爬过悬崖峭壁,遇到过强盗和黑心店家,甚至几度命悬一线。

然而,这些困境都无法磨灭他内心的兴奋与满足。


二十多年里,徐霞客几乎走遍了大明的所有省份,登顶了所有名山大川,游历了无数江河湖泊。他还在旅行中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游记,最终汇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的著作。

正如《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明月所说,他之所以特别提到徐霞客,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深刻的提醒:

所谓的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个人真正追求的生活方式相比,实际上并不重要。

而这个追求,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人的痛苦,往往源于没能找到自己。

当我们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时,每一天都会变得痛苦难忍。

而一旦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物,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行的步伐。


人生苦短,何不按自己的方式去过?别让外界的评价左右你的情绪,只管走好自己的路,做好当下的事。遵从内心,才不会辜负这一生。


有人说,读历史有三个境界:

第一层,长见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第二层,通人性,看懂谋略和博弈;

而第三层,就是悟人生,把古人的经验作为前车之鉴,为己所用,活出更好的人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愿你也能改掉自己的软性子。

从今以后,不自怜,不哀叹,不内耗。

当内心足够强大,你就能承受住外界的流言蜚语,也能经受住命运的百般刁难,完美掌控自己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