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到了篇文章,是讨论十七岁的人该做些什么的。
顿时间,我发现自己已经过了十七岁这个年纪了。如今早已迈向十八岁的步伐。想起十七岁,实在是个有趣的年纪,童年不在,成年未满。那一年,我总觉得自己不再会长大了,永远就是这把年纪了,一切刚刚好,不多也不少。平日坐在教室,微风袭来,春暖花开。课间的玩闹,下午的回宿舍,一切都是朝气的。每到周末,经过一星期的学习,终于可以搭上回家的公交,在车上颠簸地摇晃,回到家,一头扑入枕头,一切都恰到好处。周六睡个觉,起来补补课,紧接着约些朋友出来打打球什么的。晚上再骑个自行车去外边兜兜风。一个星期又过了,一切都那么好。
现在再来想想看,我都已经十八岁了,虽说是不属于老的年纪,但是,我的黄金时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远了。
前两天,我和我的爸妈一大早就起来,准备来学校。父亲开车送我来湛江,这是一个陌生的城市,我和我爸妈都从未来过这里,听说这里的天气很热,经济并不是很发达,才说不久,我就那么的怀念深圳的车子面了。我们经过六个小时的路程来到了这个城市。据我所知,这里属于热带。我父亲的车里面被我的东西所塞满,里面包括了衣服,书籍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我是第一次踏上如此遥远的路途,路途漫漫,车程遥远。来的那天,虽说是九月份的中旬,但热气是稍微都不肯减弱的,一路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趴在窗台,双眼注视着窗外的风景,并不是我没有这样的兴致,而是我带了本书来,我打算在那天看完它。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一直不愿意看完它。这本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而我在那天看的就是最后一卷。在我初中的时候,我爸爸就买了这书回来,几年过去了,他把整套书都收集了,一共是七本,都放在他的书房。我在我爸买回来的时候就阅读了了一本,也就阅读了一本而已。后来我趁他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整套书籍都拿进了我的书房,收了起来。
第一本叫做"朱元璋 卷",我是被这名字所吸引的,因而才去阅读。这本书主要是描写朱元璋的奋斗史,讲述明朝是如何发家的。第一次读的时候对朱元璋的感情是复杂的,对他的传奇或多或少是充满了敬意的,而在第二次看起的时候,对他印象再深了一些。在读完这一本后,我只感觉,有的时候,上的了顶峰的人,除了自身的天赋,还需要许多的运气,就像老人说的一样,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不知道为何,我就是不太愿意看下面的那几本书的。但这个暑假不一样,暑假开始后,我就再次从头看起了,再一次看第一本的时候,才发觉其实是有着许多细节,在我从前所不能发现的,如今我耐下性子重新看,加上我的记忆力也不太好,就好像在看一本崭新的书籍,叫我获得许多许多的乐趣。
然而这此,与上几次是不太相同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愿意看第二本,第三本,直至结尾了。第一本的结尾是讲到太祖年迈死去,取而代之的是朱棣的兴起。我在过去对朱棣的印象其实是不太好的,因为朱棣篡夺了王位。那种不是好的,就是坏的是非观念在今天看来,实在是不可取啊!我看完了第二本书后,细想了一下,作者对朱棣的态度,在文中没有批判也没有赞扬。而我自己的态度就是,我觉得朱棣在某些程度上面来说是不正确的,比如他篡夺王位的这一件事上面,是违反世袭的习俗的。不过在宏观上面来看的话,我觉得朱棣才是造就大明王朝可以绵绵两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某些层面来看,其实我对他是极其赞扬的,他对待臣子与对待百姓的不同态度,他的能力,等等诸多因素。造就了王朝的繁荣。
但在此文当中,最令我推崇的是其中的道义精神。小的时候,看到什么"以天下为己任"的话,大都是一笑了之,不会放在心上,因为年纪轻轻的缘故,对什么儒家是鄙视的态度。今天才发现啊,那时候实在是太年轻了啊,实在什么都不懂啊。其中的一些东西,我去才查阅了下,复制在下,给自己来回顾一番。
生与义的取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个人价值的追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怀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些东西,早就在小学或者初中就学过,那个时候就只是单纯地背诵,阅历无法理解当中的精髓,幸好留下了些印象,如今看到这些东西,才大叹之!那时候实在是太年轻了啊!
草草三个月,我总算读完这一系列的书籍了,读到后面的时候,会被一些人的精神所感动,明朝在中期的时候,涌现了一批有才之人,为社稷,为普罗大众。印象较深就是于谦和张居正了,于谦出现较早,我就在下文的时候就再提及他吧。在这里,我想先提及张居正,他早年被叫为天之骄子,十六岁的时候一举高中举人,年轻气盛,目中无人。但因为官场的种种原因,并未一举高进,他直至二十三岁才考进进士。短短的这几年当中,在饱受困难的同时,也见识了民间的疾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些事情让他从一个高傲的读书人变成一个为国为民的人。随后,他的语言变少了。变得不再张狂了,同时也变得深不可测了,可在背后的他,是个一心为民的人,后面的事情,大家可以去看书籍,去看看他的人生。
对他的敬佩,实在难以形容。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泛滥的黄河,一发不可收拾。。。当然,不可避免的,后面也出现了这些人。有的人说,其实是他们幸运罢了,刚好生在盛世,我觉得吧,倒不如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成就了盛世。
从万历开始,明朝就有了衰败的迹象。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个朝代,就好比一朵花一样,若到达了美丽的顶峰,自然而然就会走向衰败。虽说是如此,但毕竟我也看了段时间了,他的兴盛,繁荣。也可给予我欢乐,我就好像与这个朝代相互融合了。而如今它竟有了衰败的景象,我不免的感到失落,也有些难受。我在那时候,放慢了阅读的节奏,内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不情愿,或者说,我根本就不想看到它衰败,虽然我知道一个朝代,终究会有没落的一天。可对于这个我花了时间,也是唯一花费时间去了解的朝代,我说句实话的,我对它是有感情的。就像看到一个由小玩到大的朋友,如今我看到他离去,与自己的地位逐渐地远离,他越是没落,我内心越是难过。
我年纪很轻/不用向谁告别/有些伤感。
我在暑假的时候,看这套书,我是挑些时间来看的。有的时候就在家里,有的时候就是在公交车上看。这情况直至最后一本为止。当我看完第六本书的时候,整个朝代都千疮百孔了,外患内忧,第七本书是结局篇。我一直放着这本书没看,一直不愿意看,不情愿接受它的没落。那么多爱的人物都消失了,就如同一个不曾道别就离去的好友一样。我哪愿意抬起头来与他告别啊?于是,我一直放着这本书,日子每天过,太阳照常升起。而我每天都能看到它,它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我的木桌子上,等待着我去翻阅。
离开学就剩半个月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去读了。我怕再不读,时光就要飞逝了,就要开学了。我就慢慢的读,每天限制自己阅读的篇章。怕的是,就这样读完了,一个朝代就结束了。那天在和爸妈来湛江的时候,那本书还剩下三分之一没有阅览,那天我在路上就把它带到车上,打算在开学前一天读完。我想,这个朝代的结束,同时也可以标志着一个少年的黄金时代的终结了吧。这书读到后面的时候,在一个朝代的结尾的时候,还出现几位有气节的人,我只记得那时候我的眼睛都湿润了,泪水在眼眶里边打转,不知道几何,我也变得如此温柔挂断。我打一开始,其实真的不相信他们的精神,居然可以支撑着一切的一切,无论是牢狱里面的鞭打,还是宫廷里边的勾心斗角。他们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忍受这一切,就那样忍下去。就像诗歌《太阳与野花》一样。
答应我/忍住你的痛苦/不发一言/穿过这整座城市
我想,像我这样的小人,未来可能穷尽一生追逐利益,而非追逐理想的小人,实在是无法想象他们的所作所为的,也无法想象他们究竟是如何坚持理想的。在这当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东林党的五君子,被魏忠贤所迫害。在牢狱中遭受迫害,依旧不曾低下自己的头,直至死方休。当时的眼眶立马就不听话的变得湿润了。在文章的中段,讲了一个人,叫做于谦。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据说奉旨去抄于谦家的官员最后都没有脸再抄下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而于谦正是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了"两袖清风"的人生格言,世人知道两袖清风,却未必知道于谦。因此于谦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称之为我的老师。
我在过去总以为自己将成为一个只为己自己的人,甚至,我觉得为国为民简直就是笑话,为官不贪,实在难以想象。但现在,在于谦等,海瑞一众人的潜移默化下,一些新的东西在内心种下了种子,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
突然想起明朝前期,正处朝代上升的一个阶段,那时候,郑和下西洋。国家强盛,却不炫耀武力,对四方的邻里都和蔼包容。我想,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泱泱中华,传承五千年之久,我第一次为它感到无比骄傲。
整套书,从文天祥到最后的卢象升。我想,或许应该跟我的眼睛说声对不起,长久以来,它们已经不止十次用眼泪向我抗议,它们的感动,它们的愤怒、它们的震撼、它们的伤感、它们的疲惫以及它们的坚持。原来, 在历史里面,这样的人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在读着书籍的时候,我第一次明白了伟大二字的含义,在这时,这两个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不再是白纸上面那简单的两个汉字了,在它的背后,我可以看见了几个人物,更多的,我看到了广大的人民百姓。这些臣子至死不渝的为了百姓,为了心中的信念。
我在来学校的那天,书本中,已经到了国家存亡之秋的时候了,最后出现的那个人叫做,卢象昇。我记得他最后,明知这一次去抗清,是最后一次了,他披着白衣去,明知是一条死路,依旧前行。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世界还存在这样的一种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结局,毫无意外的战死了。
父亲的车继续前行,我在前方的视线在他战死的那一刻变得模糊,鼻子一酸。那刻,难以自己。最后的结局就是清军入关,崇祯皇帝自尽。
当我看到最后那一句"他走向了那棵树",甚至有点想哭的冲动。
确实,认真想想,会觉得很多地方想当然了,即便作者不想「想当然」,但感情到那个点上了,刹不住了,他也就跟着往那个方向上走了。
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所谓的「不客观」,于治史而言,不仅是不冷静,甚至近乎亵渎了。
可往好的方面讲,是「爱」。爱那段历史,历史里的人,以及从「人」之中看到的成长、挣扎、向上或沉沦、光明或黑暗或混沌,等等。
而我,更多的,在这个文章中,更多的,是看到后者。并且,被后者深深的吸引。是谁说,老师只能面对面,这才能称作老师的?而在我看来,这文中所倡导的精神,义气,节气,人生。都是,值得我所称赞的,并在我内心深处,我觉得,这文章的作者,是可以称作我的老师的。如果我可以,我希望对他说声谢谢。
若让我来总结这文章的话,我想,恐怕,我是不能总结清晰的总结的。但,早就有人总结了。对了,这文章在结尾的时候,是有着一个后记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他在结束朝代后,最后的一章里,写了一个人,叫做徐宏祖。讲了他生平,这个人,也叫做徐霞客。
以下是总结。
当我捧起书,读了很长时间的兴衰荣辱王侯将相风云变幻,我的脑中上演过无数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你争我斗。
有一天,我终于读到最后一章,读到徐霞客的故事,读到末尾那句“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突然安静下来,看过的那些王侯将相还历历在目,大明王朝的风云还在脑中翻涌,我却在那一瞬间,觉得它们都不重要了。一切烟消云散,我拨开云雾,终于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以及整部作品的落脚之处。 原来,一个朝代就那样,就这样覆灭了,虽在我脑海中多上次上演他们的故事,但在事实上,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要不是有记载历史的人,恐怕我再也无法了解它。
《明朝那些事儿》用众多的篇幅,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终结的时候,却说了徐霞客故事。关于这个结尾当时有很多评论。有人说当年明月意在表明:天下不是属于朱元璋的,也不是李自成的,更不是皇太极的,而是属于象徐霞客这样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关于结尾,当年明月还在文末及后记中加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今摘录部分,以作纪念。
"从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
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荒谬,是不符合常规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问题的。
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人只活一辈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这辈子浑浑噩噩地没活好,厚着脸皮还来指责别人,有多远,就去滚多远。
此前,我讲过很多东西,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这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现在你不明白,将来你会明白,将来不明白,就再等将来,如果一辈子都不明白,也行。而最后讲述的这件东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来。但这件东西,我想了很久,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或是词句来表达,用最欠揍的话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我终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阅群书,却无从开口之后,我终于从一本不起眼,且无甚价值的读物上,找到了这句适合的话。
这是一本台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过了多久,却从未翻过,早已过期的台历。我知道,是上天把这本台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着几年来我每天的努力,始终的坚持,它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终结。
它等待着,在即将结束的那一天,我将翻开这本陪伴我始终,却始终未曾翻开的台历,在上面,有着最后的答案。
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就这样,他走向了那棵树。这个朝代就这样结束了。同时,我的暑假也结束了,我的黄金时代,就这样的一去不复返了。
我那时候,还是在车上的。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许久没有回过神来。我是不敢相信,就这样,我读完了这本书。一切在我没准备好的时候就结束了,这一切并非春暖花开,相反,那是一片冲击拍打崖岩的怒涛,至今未从时代的顽石面貌上散开。一切看起来那般的美好,而事实上却是在冰冷的艳阳里,缓慢地渡过,不可挽回,直至方休。
就这样,我的大学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