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首先声明:我不是今日头条的内部运营,张一鸣也不认识我,而且本人也不是头条的粉丝,甚至都没有下载头条的App(哈哈,先撇清关系^_^)。
最近开始留意关于各种名人传记和草根逆袭的相关信息,我相信,每个失败的案例的原因各种,但成功的背后总有某些共性,看似偶然实则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某种程度讲也是一种必然。
技术出身的张一鸣如何在经历四次创业失败后能够成功逆袭呢?
如果是我、是你或者是我们身边的他,如何去定义和定位自己呢,四次失败对于任何一个雄心勃勃希望能够通过创业的人来实现自身价值的企业家来讲,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但张一鸣从来没有给自己过早下定义,而且他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内心想要的是什么?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并非简单意气用事或拍着脑袋做决定。
05年毕业和师兄创办办公协同软件,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确失败;06年加入旅游酷讯平台网站,成为第一个工程师,短短几个月后开始管理40人的技术团队,但由于想在更大的平台上学习管理知识,选择离开,之后加入微软,再次因自己负责基础软件开发的工作部分离用户太远—退出,08年和朋友创建饭否网,关闭饭否后,自己独立创办九九房网,在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150万用户,是房产类应用的第一名。
张一鸣在那时察觉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前提下帮用户发现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机会和意义都变得非常大”。为此,他辞去了九九房CEO的职务,开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创业。他成立的这家公司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字节跳动,即今日全国最大信息分发平台—今日头条。
张一鸣背后的“故事”
清晰的定位
张一鸣很清楚自己最核心在行的优势是对信息特别敏感(信息重度用户,以前连报纸中间的部分—各类小广告都要阅读)一次次的转身是因为在一次次主动进化中对自己清晰的定位。
反思:我们每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和优势是什么?如何运用它去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呢,也就是你是谁,你要去哪里的问题,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随着人潮涌动,我们走向人群方向,却迷失了自己。滴滴火了—我们开始做打车app;摩拜被收购,“你的同龄人开始抛弃你了,你被甩了好几条街”,那我们迅速杀入红海,在血风腥雨中努力拼出一条街;美团和滴滴开始互相跨界,抢夺市场份额。在这个处处都在强调跨界整合的时代,我们有没有自己深耕的一片区域呢,那一亩三分地你深耕细作了没有呢,中兴在中美贸易战中由于核心命脉被掐,快要休克了……。
实践比设想更重要
张一鸣在创建头条时,基于新闻用户端用户体量用各种算法预算过今日头条的用户规模,2014年经过C轮融资,红杉资本领投,新浪微博跟投,此轮估值5亿美元,用户基数达5亿,日活跃用户1.2亿。但作为创始人的张一鸣却很务实低调,虽然估值数据也是对企业中期发展财务水平的有效反应,但他却依然把基于产品用户的需求、员工的利益、文化的培育放在核心位置,踏踏实实去行动做好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当新经济100人创始人问道其,对未来有何设想,他回答,设想会有很多,一长串,但最终还是要去先实践。
反思:我们普通人是否也会时不时冒出各种念头和想法,但我们却只是想想,在脑海中意淫半天罢了,没有落地,哪里来“掷地有声”呢。昨天,有朋友和我聊天,想在自己社群里开一次学习课,但迟迟没有行动,因为缺少勇气、因为害怕别人的议论,水平不行,万一讲砸了,怎么办?各种预想设限,束缚自己那想要迈出的第一步,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想,别人不认可又怎样,外界的眼光和评价有那么重要吗;失败了又怎样,至少我尝试了;再说,下一次一定会比第一次好。其实,做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也挺好。
可以设想,但千万别停下你的脚步。
写在最后
最近做了很多尝试:
断、舍、离:整理并处理了一些暂时不需要东西和没精力去管理的事情。
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至少目前我还不具备同时去处理多件事情能力,而且也不希望自己分身乏术,先做好一两件事情。
思维收获:开始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考虑事情,战略布局、顶层设计、open mind,管理方法和工具,这些其实很重要,不止于对工作,而且对生活也很有借鉴意义。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