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厚黑学大行其道,年轻人善于煲鸡汤养生,层出不穷的成功人士写下一本又一本艰辛的创业史,赚足人们眼泪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人们要锲而不舍往前冲的信念。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自诩是人生学的专家,一生与人生为伴,为人生所困,却无人会轻易探讨人生,不是年轻高中生的“我的未来”,也不是四五十岁时“人这一辈子”,而是从局部跳脱出来,系统而详细的写一本关于人生学的书,无人敢,无人做。
余秋雨先生设想过何人才能担此重任,应是一个时日不多、善于表达又不会困于世俗机器的老人为佳。莫里出现了,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于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一年后与世长辞,在生命最后的十四周里,他为自己的得意门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后的课程,一周一次,相约星期二。
设想一下,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如何面对?以微笑、以沉默。莫里选择平静地体验,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并不高于自然,不过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在对死亡的体验中老人得出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如果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对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
普世价值观吸引人们关注名利琐事,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囿于上学、考试、就业、赚钱、结婚诸事中,一张井井有条的网将人困在按部就班的路上,网中的人都依次往前走着,很少有人会停下来审视,发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吗?但社会不鼓励这种后退一步的问句,盲目前进掩盖了人真正的需求,从满足温饱转向山珍海味,从干净整洁转向高档名牌,无数人在这场马拉松战役中气喘吁吁,却无人敢停下来,只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点,远超需要,谈何享受?蒙雷把当代人比成“在旷野中疲于奔命的老鼠”,为不是必须的东西做牛做马,自我监禁一个生产与消费的大系统里,被机械文明所奴役。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的同时,好多人越来越不快乐了,如果做每一件事情都期待一个结果,心情总会起起落落,不是我们在生活,而是生活在操控我们。
该如何跳脱出这个误区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一个安宁的夜晚,所有繁华都已经入睡的时候,轻声问自己,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你真正需要什么?我曾经也在被同化的道路上迷惘失措过,追求不是发自内心向往的东西,失败了自怨自艾,更甚者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没必要,生活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只要大胆往心之所向前去就好了,不需要思考是否符合世俗标准、是否会招惹他人非议。最完满的生活是人们终于学会了生活讲和,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关心身边的人,理解爱的意义,富有同情心与责任感,每一天内心都会充盈满足幸福之感,不为碌碌所累,活在尘世中,而远于世俗外。
与生活讲和,才能拥有真正的生活,简单平淡而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