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深夜,我盯着电脑发愣,为一篇稿子绞尽脑汁,吊灯发出敞亮的黄光,桌上摆着胃药、笔筒、耳机线,蚊子在周遭飞舞挑衅。忽而凉风习习,窗帘下摆拍打着纱窗,发出窸窣的声响,随即大雨滂沱而下,伴着阵阵惊雷,缤纷的水滴自窗中涌入,溅在右臂,饶为舒畅。
这个看似平凡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焦躁不安时,它用声响、触感提醒着我,独处是多么清新美妙。
我承认,自己像热爱詹妮弗·康纳利一样热爱着独处。
我始终认为,独处是人的必修课,能够拥抱孤独、认清自我,是成熟的一种表现。
卸下伪装,轻柔地、仔细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紊乱的情绪,膨胀的欲望,阴暗的想法,荒唐的执念。接纳一切,理清一切,反思一切。
周国平曾说过:
“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学生时代,我们大多处于集体主义的浪潮下,多人宿舍,随波逐流,与燥热、龌龊、荷尔蒙们沆瀣一气——有了伴侣,乃至结婚生子之后,情形也没有得到缓解,个人空间被持续挤压、侵蚀,聊胜于无。
有这么一个现象,诸多中年男子将车子开回车库、停稳熄火后,兀自在车里休养将息——座椅靠后,俩手枕脖,调大电台音量。毕竟,一走进家门,将会面对茶米油盐的聒噪琐事,相比之下,车里的独处时间显得珍贵而美好。
看吧,独处其实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很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在浪费独处的时光,他们焦虑、空虚、烦躁、无所事事,他们被寂寞淹没,如渴求氧气一般渴求陪伴。
甚是可惜。
豆瓣今年出了个短片,名为《我们的精神角落》。镜头感十足,致敬诸多名作,画面斑驳、疏离、跳脱,短片的最后,以一个上天的镜头收尾——逼仄的房间内,男生捧着一本书,窗外赫然出现地球的轮廓。
暂且搁置这部片子的好坏,这个房间的摆设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独处典范——黑白电视、成堆的书籍、老式打字机,与之对应的是影视、书籍、写作,这是妥帖的独处方式——精进爱好,陶冶情操,构筑独树一帜的精神家园。
《关于独处》是叔本华的一篇文章,里面有段话深得吾心: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去年暑假,我在校做毕业实验,孑然一身。每逢夜晚,偌大的实验楼便陷入长眠,阒然无声。等待结果时,我屡屡搬来圆凳,坐在门口,举目四望,黑暗吞噬了一切,仅有“安全出口”的灯牌闪着幽绿色的光芒。百无聊赖之际,我瞥见了身旁的滑板,兴之所至,在这个三角状的长廊遛起了圈。
风声呼啸,景物在高速行进中成为幻象,小腿肌肉有节奏地绷紧。我抛开虚妄,抛开痴嗔,酣畅淋漓。彼时的我是多么自由、多么欢快呐!
诚如豆瓣短片的结束语:
“我有时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有时,我只想一个人。”
倘若诸位在5.20不用独处,那自然是极好的。反之,愿您独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