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比如说儿童游乐场的跷跷板旁,或者公园的喷泉对面,又或者校园草地边的树荫下,我常常看到这个红色的,有点像英式电话亭的东西,在德语里面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就姑且叫它们书籍交换亭吧。
书籍交换亭四面都是玻璃门,里面是很多层书架,一般都满满当当地塞满了各种书籍。玻璃门没有锁,路人都可以打开,遇到感兴趣的书籍可以带走,并没有归还的义务和期限;但与此同时,要是家里有读过的书籍也可以放到亭子里面来,让无论是厚重深刻的历史资料,还是风趣幽默的小说都能流动起来。
每当路过书籍交换亭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驻足片刻,里面以德语书籍为主,偶尔也有英文小说。外语的日常交流是一回事,但真正要能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恐怕还要更上层楼,否则便是如同嚼蜡,意兴索然。
空闲的时候,我也会从书籍交换亭里挑些小说来阅读,有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Dan Brown,The Da Vinci Code),因为看过电影,所以阅读的时候轻松不少,情节一下就跃然纸上了;还有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H.G. Wells,The time machine),一本写在1895年的科幻小说,大概是小说中的未来太过于魔幻怪诞,让我不觉对于时间旅行有了稍许抵触,觉得还是要珍惜现世的安好。
有时,还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就曾在书籍交换亭看到本叫《本草》的书,虽然我没有读过《本草纲目》,但推测应该就是其德译本。书本很厚,内页图片考究,文字描述准确,所以文化输出这件事可能正在以很多种形式进行着。
我喜欢书籍交换亭的不确定性,因为不是去刻意寻找一本特定的书,所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也喜欢纸质书捧在手里的感觉,把书签夹到读过的地方,看一本书由厚变薄,好像小时候读书的快乐时光又回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