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部作品,我感觉自己仿佛身在憩园之中,无法喘息,小虎突然被水冲走,杨梦痴的死讯和大儿子即将结婚的喜讯让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究竟是一出怎样的悲剧,明明是可以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偏偏因为亲生儿子的无法原谅无法释怀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毁掉了本可以重新和睦相处的家。明明是可以教育的孩子,却因为母亲的过早离去,而赵家的过度疼爱,使本可以健全懂事的孩子,本可以挽救的孩子却遭遇了不幸。正如作品里所写的:人世间的事情纵然苦多乐少,不见得事事如意,可是你们写小说的人却可以给人间多添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
巴金先生听完这段话后,深受感触:觉着自己的著作叫善良的人受苦,热诚的人灭亡,给不幸的人增添不幸;为什么我不能伸手去揩干旁人的眼泪?为什么我不能散发一点点热力减少这人世的饥寒?是的,一个人常常在写作的时候总是太过于倾注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了读者的感受。听到苦难就写苦难,仿佛世间的每个角落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苦难一样。或许有时候有些悲情的结局似乎更加耐人寻味,更加能够打动读者,给读者以震撼吧!
文章开头便写到:《憩园》创作于1944年,缘于作者在抗战期间俩次回到成都老家所得的印象,可以看做“激流三部曲”的续篇。读完这部作品,我没有感受到《家》里头那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没有看到觉慧的那种冲破封建礼教的强烈的反抗的热情。相反,作品从头到尾一直都很平静,描写快乐很平静,叙述苦难也很平静,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很自然,没有突然的崩塌,也没有特别复杂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以黎先生作为叙述者,以食客的身份寄居在憩园里,在同公馆朋友姚国栋的对话中,穿插了关于公馆旧主人——败家子杨梦痴的人生堕落经历。
文中杨老三的小儿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父亲年少时好吃懒做,挥霍无度,但是,他却一直念着父亲的好,当家里人卖掉公馆,只有这个向来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反对,是的,纵然年轻的时候到了很多错,但是从卖公馆一事可以看出父亲并非无情无义只是贪财恋色之人,他在关键时刻还能够顾及已逝父亲的感受,可见他有悔改的余地。大儿子偏偏一次次伤害亲生父亲的心,让一个想极力求生重新改过自新的父亲一次次跳入苦痛的深渊,他孤独,他绝望,他后悔。他只求儿子能忘掉过去,只求一个让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儿子可以放下过去,接纳父亲,那我想幸福的不只是一个家庭。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对恩爱的夫妻,一对至亲的父子,一个孝顺父亲的儿子,一个幼小的受伤心灵又重新有了父亲的爱。因为一个人的不宽恕,错过了多少美好的温情。而偏偏这个弱小的身躯总是在努力的编织着有友爱幸福的网,他想把自己爱的人都编在这网里头,他们相互依偎,相互温暖。或许有些时候小孩子纵然幼稚,然而却又是最懂人情味的,他虽然小,但是他知道无论父亲过去是什么样的,于他而言父亲只有一个,父亲是给自己生命的人,一定要让父亲回家。如此浅显的道理大人反而不如一个孩子看的清楚明白。有时候仇恨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它于无声无息间让原本温热的心变得冷酷无情,让人最初的善念消失的无影无踪。学会放下,彼此会更加快乐,学会宽容,你得到的不只是让自己快乐,更重要的是周围的一切美好正在悄悄向你招手。为什么让仇恨的种子越埋越深,痛苦了自己,又伤害了爱自己的人?
还有杨家老二老四对杨梦痴的态度,也正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文中杨老三竟然被自己的哥哥吐了一口唾沫。是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金钱或多或少对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冲击,被金钱蒙蔽的人们总是不自觉间丧失了做人的底线,丧失了人性。这不是钱的错,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一个人混得好了,趋炎附势者也便多了起来,一旦突发变故,跌入谷底,连个拉自己一把的人都没有,有的或许还会趁火打劫。我们深谙这世道的规律法则,所以我们总是选择去靠近这些法则,才显得自己不会与世界脱节,不会显得格格不入。这样我们才能够生存,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我们不埋怨,我们不抱怨,我们不憎恨,我们只会跟自己妥协,宁可退后一步,也绝不与任何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宁可少言寡语,也不愿发表自己的见解;宁可保持中立,也绝不偏左偏右。这是生存的法则,也是自我保护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