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没读余华这本《活着》的时候,我对“活着”这个词麻木。
生活的琐事把热情渐渐地消磨殆尽,没了热情,我也不知往何方前行。
“活着”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词语,它的力量不来自喊叫也不来自进攻,而是来自忍受。
忍受那些生命赋予的责任,生活的困苦与欢喜,甚至平庸。
“活着”是最需要勇气的,它需要一颗勇敢的心一颗淡然的心才能在这红尘纷繁的世上不变的走着,为活着本身活着,不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自序中余华说,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
我好奇为何会谈及眼泪的宽广,读完才有了答案。
福贵一个个重要的人离开,他的无助与悲伤让人感到愤恨又感到心疼。每一个人的离开都在狠狠地敲击着我的心,眼睛读着读着便湿润了,视线逐渐模糊了,才猛然发现,泪不成声。
一个个普通的字串起来连成了普通的句字,普通的句字排列起来成了一段。本是这么普通,却在不知不觉中勾人心弦,惊奇于他的文字是这么有力量,平实的语言,平静的语调,与这曲折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深地被它触动。
通过他的文字,一幅幅画面真实生动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福贵无助悲伤地抱住有庆冰冷的身体,把有庆的头置入自己的颈窝中,这是一个父亲面对孩子的死亡的无奈和自责;把凤霞送走时叮嘱内人不要让凤霞与自己碰面的不舍和辛酸,当看不见那孩子明亮的双眼才敢哭出来的福贵;温柔地轻轻地感受着内人身体不断冰冷起来,平静地看着这几十年陪自己熬过来的内人逝世......
作者用第一人称,作为乡村收集民歌的悠闲人士,收集中遇到福贵老人进而导出福贵老人曲折的一生。如此亲切,如此真实,像对面真实地坐着一个他,他平静从容面带微笑地讲出他的生活,像老友长谈一般,让人在现实与虚构中徘徊,弄不清哪个是实哪个是虚。
我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
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福贵虽历经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福贵的讲述中是不需要别人的看法的,只需要他个人的感受,所以他在讲述的是生活。
在别人眼中,他的一生是艰苦的一生,但在他自己眼里,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不管怎么过,你的生活终究是你的。你的生活中的苦难与幸福都是甘甜的,不要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你的生活,因为不管怎么做,你的人生在别人眼里终究是缺憾的。
现在的我被别人的观点别人的眼光牵制住,误以为大多数人想过的生活也是我想过的生活。努力追寻别人认为好的生活,在这时,我已抛弃了自己的生活而过上了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生活的苦难与幸福不是我想要的,我于此是感受不到任何感情的,若不及时从此挣扎出来,便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逐渐麻木。
幸运地是,我看到了救助的绳索并且我抓住了它,我重新回到我的人生上,我不能再一次迷失了,我要坚守。
毕竟,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